杨贵超团队设计的复合轮系传动演示机构,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解,增强对齿轮传动机构,尤其是行星轮系运动规律和运动特点的认识。该作品由张宝峰、苏宇龙老师指导,杨贵超、曾祥声、李峰、齐焕敏4名机仪学生构思制作完成,历时8个月,耗资两千余元,在第六届“非凡士杯”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陕西赛区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
优势互补,完美组队
杨贵超拿到苏宇龙老师建议的课题之后,心中就已想好组队的大致人选了。杨贵超是机118班学生,平时喜欢动手做些小作品,勤于思考,组织能力强,能说会道,身边的朋友也大都是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因此团队4名成员很快组成,皆是他的好朋友。
李峰,动手能力强,精于复杂计算,在团队主要承担加工设计齿轮的工作;曾祥声,心细认真,空间想象力强,在团队承担二维图以及三维建模的工作;齐焕敏,开朗向上,文笔斐然,承担论文、说明书撰写,以及视频制作等文书工作。队长杨贵超,则统筹整体大局,进行方案设计,参与三维建模以及论文的撰写,并进行答辩。整个团队分工严谨,各取所长,为后来作品制作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奋斗,不断完善
刚拿到课题的时候,杨贵超团队4人一片茫然,因为他们当时大二才即将结束,很多机械类课程知识都没有学习,对很多应该了解的知识都不甚了解。作为团队队长,杨贵超开始恶补,经常一整天上网查资料,利用暑假时间自习部分课程知识,每天睡觉前还惦记着作品的制作,方案也在不断的修改之中,最终才确定一套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
由于机械绘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意改动一个零件尺寸就会影响整体布局,整张图纸就得重新绘制。而担任二维绘图以及三维建模工作的曾祥声却毫无怨言,坚持耐心地画完并修改了不计其数的图纸,使得作品的制作未曾因此而有所间断。
零件的加工都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相差毫米,零件就无法使用。李峰一遍遍细心认真的进行着枯燥的数学计算,并加工齿轮。由于部分零件厂家不单独制作或费用较高,李峰和杨贵超为了节约经费,自己亲自去校工训中心磨制,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在校展前一天,李峰和杨贵超还冒着大雨去工厂修该套装置的底座。由于意外,杨贵超还因此砸伤脚,却坚持在第二天的校展中进行答辩。
近乎十五页的论文,不断修改的说明书,以及演示过程的视频制作,如此繁重的任务,是由齐焕敏完成的。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前,齐焕敏连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会操作,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自学完成。
勤于思考,寻找亮点
在本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 杨贵超团队所设计的复合轮系传动演示机构以三处亮点打动了评委老师,从而拿到了陕西省赛区一等奖。
为了能够完善作品,在作品中融入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创新亮点,杨贵超团队人员不断地进行网上学习,转战在指导老师的办公室与实验室之间,闲暇的时候都不忘为作品的创新冥思苦想。最终,他们的作品有了不同于同类作品的独到新颖之处:其一,通过双联齿轮在轴上做轴向移动,分别与行星架齿轮啮合,实现了大传动比的转换;其二,通过少量齿轮的组合,可以实现多种输入输出关系的传输特性,实现多种传动比;其三,通过内外齿圈的形式将太阳轮和齿圈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开,便于销轴制动。
近日,杨贵超团队为了即将开始的全国决赛,邀请了擅于电力电子传动方面的郝龙,将手摇输入扭矩改为由程序控制的电机输入,更加入了迄今无人试过的行星反转法方面的知识。
师恩传承,饮水思源
能够在本届“非凡士杯”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杨贵超团队最感谢的就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张宝峰和苏宇龙老师。杨贵超说,张老师和苏老师都非常负责任,很有耐心,每次去请教他们时,无论他们当时有多忙,都会放下当下的事情,为我们指导,解决问题。”
杨贵超在采访中谈到,他当时为了解决齿轮结构改变所引起的制动与输入动力困难的问题想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任何进展,于是他一次次地寻求苏宇龙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与指导下解决了该问题。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冰心的话语应恰能表达他们对苏老师和张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当问及他们在大赛中的收获感想时,他们说,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差距太大,有些事情想得很简单,但实践却异常艰难。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得不断地去修正完善,才能做到做好。”
对于即将开始的全国总决赛,他们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豪言。

左起:齐焕敏、李峰、曾祥声、杨贵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