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云,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英语102班学生,获首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暨英语口语等级考试(NSEC) 陕西赛区学生组一等奖,口语等级4级B。全国英语口语测评竞赛,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美国语言测评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于2013年12月29日结束。
挫折,是梦的起点
面对为什么选择英语专业的疑问,陶孟云回答得很简单,“不愿再入理科门”,加上从小喜欢语言,于是选择了并非热门的英语专业。“既然选择了,就决心要学好”,陶孟云说,“上了大学后,看到别的同学英语口语那么流利,羡煞死我了,那个时候,就决心把英语学好,把口语学好”。于是他开始制定计划,先在手机上存储了很多英语演讲、英语课程等,每天一有时间就带着耳机听,给自己营造一种语言氛围。因为比较喜欢翻译,经常看些中文典籍的英文版、美剧,听TED。为了练习发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晚读半个多小时,模仿voa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陶孟云曾是我校广播台英语播音部的一员,回忆起自己在广播台的生活,他坦言,“刚入广播台时,自以为读音流利,却忽视了自己吞音的处理,幸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助了我,我的口语主要还是他们纠正的。”英文播音部有个叫莫莫的女孩,平时练习的时候非常用功,经常让陶孟云自愧不如,所以他也逼着自己努力去学。还有一个叫杜欣颖的学姐,美音很好,常常帮助他,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虽然英语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陶孟云告诉记者,去参加比赛时,因为是和一个英音超级棒的学妹一起去的,感觉压力很大。大赛采用篇章朗读与话题阐述相结合的测试形式。测试的时候,机器会先试音,然后5篇文章弹出来后,参赛者要在半小时内读完。陶孟云感觉自己很多很小的细节都没有注意到,“最惨的是有一段文章,我读结束后,测试机给的回看是我一片红。”红色的地方代表着发音错误,陶孟云感慨道,“平时只注重流利程度,认为感觉好就行了,其实不然,英语学习还需要注重细节。” 接下来的全国比赛,陶孟云因为已参加工作,抽不开身,只好放弃了。但是,对于这次参赛,陶孟云说:“虽然刚开始参赛有点动机‘不纯’,只是为了拿到证书,但参加比赛的过程,还是收获良多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去弥补它,才能有所提高。”
对于陶孟云来说,挫折并非终点,而是梦的起点。
从母语来,到母语去
陶孟云从小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基于兴趣的原因,陶孟云很巧妙地把多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阻力化为动力,从中文版的古典名著、四书五经,到英文版的中文典籍、唐诗宋词,对于英语乃至人文均有涉猎,这种英语学习之道,看似是一种没有脱离母语的外语学习,却造就了陶孟云的英语人文素养。
“国文我唯南怀瑾为师,翻译则是许渊冲”,陶孟云兴趣盎然地向记者介绍他最喜欢的国学大师、翻译泰斗。南怀瑾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陶孟云非常喜欢他的文字,“南师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受到如何去修身、齐家、治国,他让我意识到国学的魅力所在以及中国文化的精深,让我明白如何去考量自己的状态,虽然他一直给自己的评价是: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可是我想,我要向他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许渊冲被称为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一人,陶孟云眼中的许渊冲是“集中外所长,翻译注重韵律和美学”,他很喜欢许渊冲对宋词的翻译,而其中最喜欢的两首诗是《钗头凤》和《一剪梅》,在他看来,许渊冲的翻译里,把宋词里的哀怨伤愁、悲婉绵长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母语来,到母语去,陶孟云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延伸到了被翻译后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做到了兴趣与专业的完美结合。
生活需要远行
陶孟云的兴趣不是很多,除了偶尔打打篮球、健身外,他喜欢闲暇的时候出去旅行,平遥、凤凰、延安、壶口、黄山、宏村、周庄、西塘、杭州……陶孟云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去过的地方。黄土高坡的苍凉广袤,壶口瀑布的宏伟壮美,小雁塔的古色古香,西塘的江南水乡……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去过的地方中,他最喜欢的还是黄山,“天下唯黄山,奇秀峻美险,堪称绝世”,陶孟云说,他去的时候是冬天,人少,还有无边无际的云海,一望无际的松雪,瞬间把他这个见过各种自然景观的旅行者惊到、美到了,从此再难忘记。
因为家在美丽的安徽芜湖,陶孟云实习的工作签在了离家较近的杭州飞机场,做的是国际值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外国人接触,虽然经常要上晚班,工作也比较繁琐,非常辛苦,但好在是本专业就业,陶孟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签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机会到了就要抓住,自信一点,总会可以的。”
站在大学的尾声,面对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陶孟云千言万语到最后,只汇成一句“珍惜”,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大学生活,“很久之后,你回头看看,就会发现那是一段很美的时光,戒骄戒躁,不要总是着急成长,要学会享受生活,多出去走走看看,生活需要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