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西理工人:我愿做学生的朋友
——访2012-2013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李延雷
2014-04-15 11:23 学生记者 李童阳 

 

 

 

 

  

 

  

 

 

  

  

 

  “你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完全取决于现在的你!”这是李延雷老师在学生们课间休息时说过的一句话,是他从教多年来以为人师亦为人友的态度对学生的劝勉。

    李延雷老师是印刷与包装学院数印121班的导师。他所带的班级数印121班现有学生人数31人(5名学生已转专业),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2名,已获国家奖学金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班级学习成绩优良率达53.8%,在2012-2013学年平均成绩居年级排名第一。

    谈起数印121班,李延雷老师介绍说,数字印刷专业是在11级正式从印刷专业独立出来的,所以他在一开学的时候就对数印121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从数字印刷专业背景,覆盖面以及存在的必然性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导向。除此之外,李老师为了给学生们上好大学第一课,从大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活规划等问题予以学生建议。据数印121班班长马健同学说,李老师很关心班里的同学,会为班里准备转专业的同学结合他们自身情况,分析转专业的利弊,给予他们中肯的建议。一直让马健同学记忆深刻的是李老师第一次找他谈话的情景,老师告诉他一定要和班委交换意见,统一想法,班里所有同学在班级大事上想法一致才是最重要的。他还记得上一次班里评选贫困生时,由班里部分同学组成的评审小组以及班里同学集体投票后确定了贫困生名单。但当李老师了解到没有评选上的几位同学家庭条件确实不太好,就立即召开班会跟同学们沟通这件事,最终对贫困生重新进行了认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诚然,在大学期间导师是学生们的启发人和指导者,当然也是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员。当了十多年的导师,李老师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他还记得曾经带过的一位家庭贫困的女学生,她刚进班里时不爱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时也总低着头,李老师说这位女同学平时衣着十分朴素,脚上总穿着一双又旧又破的球鞋。于是他就找来这位女同学谈话,了解到她因出身贫困导致内心自卑,没有勇气去和外界交流。知道这个情况后,李老师决定重塑她的自信,在课堂上刻意点她来回答问题,鼓励她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渐渐地,这位女同学建立起了自信心,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和班级活动当中,并且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另外,他还经常鼓励同学们要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在学业和成长中给同学们以指导和帮助,他所指导的班级中曾有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自学拿到了中级口译,毕业招聘时还顺利通过了号称“只招聘未来全球行业领导者”的全球标签印刷巨头美国艾利丹尼森公司的面试。同时,作为导师,他对同学们的就业也十分关心,利用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为一些同学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李老师是我校90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1994年留校开始在印包学院做辅导员。据他回忆,当年留校时印包学院规模比较小,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只有3位辅导员,由于其中两位辅导室的老师有其他安排,所以学工办的很多基础工作基本都由他在当时学工办负责人周冲老师和院办主任孙卫老师指导下来完成。那时一个年级仅有3个班级,后来扩招的情况下有6个班级,作为辅导员在此期间和学生打交道的机会很多,李老师就常常去学生宿舍跟学生交流谈心,还会为学生组织一些业余活动和讲座。他把大量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做学生之间的工作,他说其实学生之间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向学院进行反映。这段经历于李老师以后做学生导师很有帮助。我问李老师学生工作好做吗?他坦言,以前的学生工作中管的成分比较多,而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所以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对学生心理进行一些调剂和疏导,才能更好地实现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李老师向来比较关注现在的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他希望通过与学生多次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跟学生成为朋友。此外,李老师还谈到,他很希望他的学生多去从事一些社会活动,他认为更多的学生会成为未来行业中有一定技能的管理人才或者技术中坚,而无论作为管理人才还是技术中坚,都需要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而这些恰恰从学习中很难获得,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你大学时代在学校社团或是社会兼职得到的历练,但前提是学生要能把握一个度。

    从1998年7月开始做教师之后,李老师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特别是2005年时他参与了印包学院数字印前项目实验室建设。一方面与各大企业沟通,做项目调研;另一方面从国外引进计算机制版系统。由于设备不在免税目录中,所以在办理海关免税手续时遇到了困难,学院领导和项目组往返发改委跑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了相关手续的办理。2007年,在印包学院院长周世生的带领下,李老师又参与了“陕西省印刷包装重点实验室”申报项目,当被告知仅有一个星期去完成申报材料后,他开始不眠不休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曾72个小时没有合眼。

    李老师是国家规划教材《印刷工程导论》的参编者,同时也是国家精品课程《印刷工程导论》的第二完成人,《印刷工程导论》自2005年开设双语(中英、中德)教学后一直收效良好。谈及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他从报纸、书刊、包装三个方向分析了行业发展前景,并表示传统媒体虽然面临发展困境,但短期不会被新媒体取代,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会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另外,李老师认为未来的印刷包装会更个性化,更加靠近人们的需求,也会以个性化形式加以高附加值促成产品的多元化。

    李老师在生活中也经常关注印刷包装专业发展,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他们尽可能快速适应并且转向新的行业需求方向。在办公室里,他喜欢和同事们展开交流和讨论,做教学方向的合作。平时闲暇时他喜欢看一些关于写年轻人的成长报告以及讲述青年人性格和心理的书籍,毋庸置疑,他一直在为做一名立足学生角度的老师努力着,他想成为可以读懂学生,理解他们的朋友。

    李老师说,大学给我们带来的是足以让人终生受用的同学情谊,同时会教给你日后如何去互相竞争和合作。他作为过来人很珍惜自己的那段大学时光,依然保存着当时学校的明信片,他说:“太现代的东西,沉淀不了太多。”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把握现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去做有梦想的新生代!

    学生跟老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殷殷之情,还是“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拳拳之切?我想李老师待学生更像是一位亲切的友人,一位可以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的朋友。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