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莉(右)、吴刚峰

武莉(左三)雷刚峰(左二)登上领奖台
2013年12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2013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决赛及颁奖典礼现场,我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参赛学生武莉和雷刚峰刚刚斩获一等奖。此刻,他们激动地走下领奖台,第一时间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好消息。
怎样才能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做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通过参加大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前不久,笔者走进两位学生所在的罗克韦尔实验室,一探究竟。
北学科楼809室,访谈现场,武莉沉稳自信,雷刚峰端坐其中。此次大赛共有全国200多所高校参加,他俩在指导教师梁炎明副教授的带领下,一路过关斩将,勇夺桂冠。笔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他们身上,有敬佩、更有疑惑:研二的武莉担任队长,雷刚峰协同配合,两人短短时间究竟如何一战成名?
备赛,三年磨一剑
武莉2008年考入我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三时开始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一次课程实验的机会,他进入了我校罗克韦尔实验室,接触到了课本之外的工业化设备,数据检测、过程控制、串级通信,等等,他像着了魔一样,迷上了这个专业、这个学科。他自己形容说:“每天一起床,就来实验室,我属于明显的精力过盛。”
随着对实验器材的熟悉和掌握,他逐渐有意识地参加学校学院的一些比赛,如院理奥杯、校科技节,之后他又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等比赛,他不停地尝试和历练着。能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比赛中遇到问题向书本、实践学习,他像“海绵吸水”一样,进入了“死循环”。坐在一旁的雷刚峰美滋滋地说:“工科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知道就越学,越学就越知道自己不知道。”
武莉的同学袁静告诉记者:“武莉本科就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待在实验室学习,他对相关产品非常了解、应用娴熟,到大四的时候他就是实验室的兼职“小教师”啦。三年的努力能够拿到全国一等奖,付出和成绩是成正比的。”
初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四的时候,武莉结识了他的队友、师兄雷刚峰。雷刚峰对罗克韦尔的产品还很陌生,这时武莉就给他提供“技术支持”。两人一起在实验室摸爬滚打,他们的导师同属一个课题组,经常一起出差实习,他们在这段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2013年4月,教育部信息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面启动,本届大赛继续坚持“实用、高效、创新、创业”的理念,促进解决社会热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节能减排等。接到大赛通知后,武莉和雷刚峰两人决定组队参加,两个人的导师刘涵教授和赵越教授非常支持,经过认真准备后,他们信心百倍地参加选拔赛。
裁判宣布初赛开始不久后,武莉和雷刚峰就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了作品。准备提交时,武莉从作品实用性角度出发,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和增加人际交互的辅助功能,两人现场讨论新的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修改。此时,别的队伍还在一筹莫展。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正当两人完成任务时,意外操作让程序还没来得及保存就删除了,这时距离比赛结束没多长时间了,而其他选手仅完成了基本功能开始提交作品,希望能够顺利通过选拔进入决赛。
由于武莉充足的比赛经验,他冷静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雷刚峰一起把之前的运行程序梳理清楚,并迅速完成,最终他们以小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决赛。指导教师梁炎明副教授说,两位同学忘我的比赛精神、满意的笑容和现场裁判频频点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决赛,厚积薄发、实至名归
如果说初赛是一场选手能力的现场火拼的话,那么决赛过程绝对是一种条理清晰、按部就班的较量。初赛结束后,两人结合大赛主题,在梁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难度较高的课题,并对比赛作品的论文框架进行了细致而耐心的讨论,制定了一个细化到日的时间进度表,这样老师和学生们量化分工、明确职责。用武莉自己的话讲,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并且可以相互监督。
11月中旬,两人的课题基本进入尾声,这时需要对作品的成果进行视频汇报。他们先是联系到校广播台的同学,请他们担纲视频指导,同时他们自学会声会影等制作软件,此时研三的雷刚峰开始了忙绿的毕业季,找工作、做毕业课题,这样更多的担子就压在了武莉一个人身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比赛,他俩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但按照计划,时间又很紧,同时雷刚峰面临就业,精力很受影响。赵越老师说,他们非常刻苦,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而且还有好几个晚上通宵工作。虽然不提倡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是两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了预期目标。
最后,比赛的作品匿名送审,组委会一致通过,他们顺利地进入决赛场。
决赛的答辩现场,竞争异常激烈。面对评委老师们的提问,很多组都是应接不暇。抽签顺位在后面的两人,却异常地淡定。因为作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数,他们都了然于胸,因此这次答辩对他们俩来说仅仅是一个工作汇报罢了。
答辩时,评委们对他们的作品《塔式太阳能聚热发电控制系统研发》非常感兴趣,因为石油、煤等一次能源日益枯竭,新能源中的太阳能发电又存在效率低的缺点,所以太阳能聚焦就是未来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评委们对理论、技术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提问,两人都对答如流。他们对一些更深层次问题和解决方案做出了详细描述,令现场评委非常满意。梁炎明老师说:“从答辩时间看,我队的答辩时间是最长的。”
最终,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拿下了2013年“AB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的一等奖。
人生赛场,扬帆起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莉和雷刚峰谈起各自的大学生活,两人感慨颇深。
武莉本科期间成绩非常优秀,争强好胜,许多事情都愿意一个人自己完成,这样就会使人际关系冷漠,和同学们之间交流也比较少。讲到这里,他惭愧地说:“我那时有点儿像个‘独行侠’。”但是参加了这么多比赛后,他逐渐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原来认为自己有能力和实力独当一面,但现在会充分发挥团队中他人的优势,来弥补个体身上的不足。这一点,也恰恰是自己经历了2012年该项比赛失利的收获之一。
雷刚峰谈起比赛的收获,特别想对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说,大学生一定要认清社会的多元性,自己要在专业、社会沟通等诸多方面,寻找到自己的那片天,扎进去,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梦想,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就是高校和高等教育的魅力所在。他的同学赵超说,生活中的雷刚峰是一个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乐在其中,这次比赛成绩,是他个人不断积累所得的成果。
采访行将结束,队长武莉对有志于参加科技竞赛的学弟学妹们说,自己专业领域的比赛还是要多参加的,要学会吃苦,学会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使整个团队取得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向老师请教、向书本学、向身边同学们学等等;遇到一些不同的观点,这时作为团队中的任何一名成员都要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到最后观点是错误的,但对于你个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的观点,这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对于比赛,武莉在体会中写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学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且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家要努力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学习时坐得住、学得进,钻得深,有效率、有效果,这样才能形成正反馈,不断激励自己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