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年高考——艰难与理想为伴
1977年对于很多人而言都难以忘却,这一年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以高考作为“跳板”,从贫穷与困厄中跳脱出来,重新拿起书本与知识重逢。本文中的主人公就是从1977年的高考中走出来的幸运儿,他便是武忠贤。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大叔,他身穿一件被汗水稍稍浸湿的白色衬衫,眼神中流露出亲切的目光。这就是来自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77级水利系农水2班的武忠贤校友。他出生在陕西蒲城的一个小乡村,16岁的他就从学校出来进入“生产队”挣工分,这好像成了当时农村孩子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能凭借一己之力为家庭改善生计或许是他们当时引以为傲的一份责任和担当。1977年,正值加冠之年的武忠贤听到我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激动不已,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恢复高考对当时身处困顿与迷茫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就像有些人说的“仿佛静寂已久的池塘终于允许养鱼了,并且什么鱼籽都可以往里撒了。”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寒学子因此获得了这“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武忠贤校友内心充满着渴望,心中的梦想开始涌动。他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挑灯夜战备战高考。对于当年的他来说,未来还是个未知数,但他情愿去拼搏、去奋斗,在他看来能够为理想而努力,将来定会无怨无悔!也就是这份简单却赤诚的心怀铸就他顺利走出了1977年的高考考场。
下了几场雪后,眼看到了年下,武忠贤的录取通知还迟迟未见。家中所有人都急切盼望着来自远方的佳讯,就连与他交好的两位同学也在除夕这天到家里来询问录取的情况。武忠贤心里也忐忑起来:明明在村里的步摇电话上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自己也通过了审核,被公布于“第二榜”上,怎么会没有消息呢?直到中午邮局送来一封挂号信,这才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和不安,原来这封迟到的信件正是武忠贤的录取通知书。所有的喜悦尽在除夕之夜的爆竹声中了,真是“爆竹声中辞旧岁,千里一纸改命途”啊!带着身边所有人的祝福和叮嘱,载着全村唯一的大学生的荣耀,武忠贤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当时陕机院(现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还是从部队上遗留下来的,校舍简陋破败,两年后武忠贤随同水利系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同搬来了这里。入校后,武忠贤校友一直勤勤恳恳地读书,用现在我们常说的话就叫做名副其实的“学霸”级人物了。我反复探问他是否曾结伙出游,或是课余以何消遣,他都笑而置之,并直言他的大学生活仅以书为伴,别的文娱活动确实很少。他坦言大学期间曾携同学游玩过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及周遭的公园等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文化活动就是学校每逢周末会放一场电影。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很多记忆都已经成了碎片,只有当初的纯真和美好还犹纳心田。
著写奋斗史——谦逊和执著并行
辗转到了1982年年初,武忠贤顺利从陕西机械学院毕业并被分置到了位于铜川市耀县的桃曲坡水库。从此这里成为他生命中的舞台。自1982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武忠贤先后任桃曲坡管理局楼村站站长、工务科科长、供水办主任。1992年8月任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主任。2000年1月任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局长。2002年4月兼任供水公司经理。2006年任陕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陕西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从这长长的简历中我明白了一句话:“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大海容纳百川的勇气和肚量,而是细流夜以继日汇聚成汪洋的执著,因为对于前者而言,其本身就具备了承受条件,而对于后者来讲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啊!”
在武忠贤任职期间,他完成了很多“大事”:在楼村管理站从事灌溉管理工作时,他率先推行了“送水到田间,开票到农户”的管理模式,其先进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2000年担任局长的他认真探索管理局的发展模式,确立了“稳定农业灌溉,开拓城市供水,发展生态旅游,壮大施工队伍”的发展思路,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开创了全省地方一级由水管单位经营自来水业务的先例,彻底扭转了依赖农业灌溉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由单一农业灌溉向城乡统一供水的转变,由源水供应到自来水厂经营的一体化管理;还有在他任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期间,完成了马栏河引水工程前期勘测、设计和地质踏勘工作。
谈起他的工作,武忠贤提及最多的就是马栏河引水工程,这项被誉为陕西水利史上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重点水利工程花费了他很大的心血。我了解到此项水利工程隧洞全长11.491千米,1992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由于工程条件差、技术难度大等原因,导致前期施工进度缓慢,直至1996年底只完成隧洞掘进8302米。面对更为艰巨的工程量,武忠贤临危受命,挑起了这个沉重的担子,他决定将工程指挥部搬进施工现场,在那“淤泥万米洞,是夜不见星”的地方坐镇指挥,带领团队攻克了工程施工中通风、排水、供电、运输、支护、爆破这六大技术难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管理,仅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剩余隧洞3189米的掘进任务,使马栏河引水隧洞提前贯通,实现了陕西省政府马栏河引水工程97年年底全线贯通的承诺,1998年武忠贤又带领工程建设者一举提前三个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由此,四十万铜川人民彻底告别了水荒。
我记得曾有人比量过一位工程师和一位艺术家的价值,显然工程师也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会因其质粗糙就失却了它震惊一世的光芒。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能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服务的都是艺术品,不论是博物馆里的一幅画,还是隐在山腰的一条隧洞。
武忠贤曾撰写过很多关于水利方面及桃曲坡水库管理方面的论文,此外他还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1998年被水利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大中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4年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陕西省绿化奖章,2009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等。如此多光环照耀下的他真像极了麦穗,越是饱满的穗子,头就低得越下!诚然,在他的管理下,桃曲坡水库一展新颜,还被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称赞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今后发展的模式。2002年10月,依托桃曲坡水库近坝区水土资源开发的锦阳湖生态园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2003年,作家贾平凹先生重游故地,写下“小住桃曲坡,大观锦阳湖”的句子。采访中我还询问了武忠贤身边的几位同事对他的印象,他们称赞武局长敬业负责、思路明晰、管理科学、求真务实,说他为彻底改变桃曲坡水库管理局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
武忠贤就任桃管局局长初期,还在母校西安理工大学主修了工商管理(MBI),更巧的是他的孩子也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渊源吧。对于像武忠贤这样的务实肯干的人,我记住了他向我们提出的忠告:“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万不可荒废了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除此之外,你们要多做实习,多多接触社会,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
成功到底是用什么累积起来的呢?对于武忠贤来说,是90%的汗水+5%的智慧+3%的信念,还2%来自他谦逊的态度,在我看来他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调做事,低调为人”的那类人。他把生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水利事业上,生活却显得朴素寻常,最令他爱不释手的便是他养的那些植物了,我指着他办公室里的一株长相奇特的植物问他那是什么,他回答:“幸福树”,这树分三支,象征着他和他的家人,树名更是寓意着他的人生终将会沐浴着幸福之光。看得出来,现在的他显得从容、淡定,想必经过惊涛骇浪洗礼过的人生会升华到一种坦然无畏的境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