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贫困生到免试研究生——我的大学梦
我叫吴学亮,汉族,共青团员,1990年11月出生在乌蒙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全家都是朴实的农民,务农收入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6岁那年,爷爷中风瘫痪,半年后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家里债台高筑。因交不起学费,我入学推迟了一年。7岁,家里仍一贫如洗,但深受没文化之苦的父亲,毅然将我送进了村里唯一的小学,上学前班。入学那天父亲叮嘱我: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从此,“大学梦”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读书,小学7年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数学还曾两次期末考了满分,也一直当班长。我9岁时,为了还债和供我们上学,父亲不得不丢下多病的母亲,背井离乡去了昆明打工。姐姐和大哥也在外念初中,周末才能回来,所有家务和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我肩上。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7岁我就学会了洗衣做饭、打猪草、喂鸡喂猪、放牛。父亲不在,家里又买不起煤,大哥就带着我挖煤烧;母亲病重的时候,正念初三的姐姐带着我们收种庄稼,姐姐也因家贫放弃念高中,上了云南省卫生学院,她说要当医生,为了给母亲和天下患病的母亲治病。父亲一走就是3年,直到我奶奶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他才从昆明赶回。再见父亲,他已经不像当年那样高大健壮,变得瘦骨嶙峋,满手老茧。那年,奶奶医治无效去世,家里又是负债累累,为给姐姐筹集学费,父亲只好借了高利贷。
小升初,我考了全乡第一名,本来能上市重点中学,但住宿和生活费贵,最后去了给我免除3年学费的木卓中学。初中3年,我依然是全校第一,当班长。中考结束,我就独自到昆明打工,挣高一的学费,那年我16岁。我是在工地被告知中考成绩进入市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县城高中提出了免除3年学费并给予生活补贴的优越录取条件,但这次父亲没答应,他说要我上好高中,考好大学,再辛苦他也会撑下去。于是,我奔向实现大学梦的最后一站:云天化中学。
2010年,我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收到通知书那天,有喜更有忧,喜的是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忧的是家里根本没办法支付学费。尽管高考结束我就上工地打工,但所挣还远远不及录取通知书上的数额。为了不放弃大学梦,我更加拼命。每当汗流浃背,沁得磨破的后背火辣辣痛的时候,我总告诉自己,再忍一下,就能上大学了。每当背着水泥爬楼爬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我总激励自己,再上一阶,就离大学更近了。我坚持了,直到报到的日子,我带着自己挣的2400块钱和“生源地”贷款,从云南来到陕西。我永远记得2010年8月13日,我只身一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站在曲江校区校门前,久久凝望着“西安理工大学”,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地呐喊:大学,我来了,我终于来了。
时光荏苒,我已经大四,并以优异成绩被推荐为本校免试研究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16年的不懈追求,我的大学梦更加圆满!
从成绩平平到名列前茅——我的奖学金梦
刚进大学,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专业排名第47,倒数第5。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有了大学第一个目标:奖学金。但事与愿违,2010年9月9日中午,我在校门口刚献了200毫升血,就去进行体能测试,结果突发气胸,经诊断,左肺被压缩36%,必须进行手术治疗,不然有生命危险。面对两万手术费,我毅然不顾医生的强烈劝阻,放弃手术。我也知道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但是想起父母、想起家境,我别无选择!
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辅导员提出帮我申请助学金,但我谢绝了。我的理由很简单:我申请了贷款,加上自己打工挣的钱能维持本学期的生活了,至于治病,如果我不能挺过这个难关,助学金也无济于事。就这样,我把助学金让给了班上另一个贫困的同学。后来,我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病情渐渐好转,但依然不能去上课,此时课程已经落下了不少,我就在宿舍自学,身体情况不允许长时间坐着,我只能坐在床上看会书,又躺一会儿,再坐起来看一会。这样又持续了一个月,我才回到课堂。不过以前10分钟的路程,我要花20分钟,因为走一段就要歇一下。落下太多课程,听课很吃力,我还是坚持认真听下来。直到大一结束,我才全面好转。当然没能拿到奖学金,不过排名提到了第24名。
大二,我又申请了“生源地”贷款,继续学业。再次向奖学金发起冲击。又奋斗一年,但最终因为英语考试机读卡填写错误和工程力学考试失利,以0.02分之差无缘奖学金。当时很难过,因为我真得很需要这笔资助:我没能为大三申请到“生源地”贷款。暑假,我又上工地打工,挣了3500块钱,家里凑了些,才把大三的学费交上。
大三,是我本科最后一次机会争取奖学金,我更加用功,又拼了一年。黄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拿到了最高金额的国家奖学金,学院同年级641人只有5人获此殊荣。三年的不懈追求,终圆梦!
从“零起点”到“挑战杯”——我的科研梦
大二,我参与科研项目:“基于行星轮传动原理的非数控正多边形孔钻削装置”。从此 ,奖学金和科研这两个梦就交织成了我的大学生活。这是个机械专业的课题,而我是学工业工程的,又才刚上大二,当我说要钻出一个方孔的时候,机械专业的同学都笑我这个“门外汉”,因为他们都认为方孔是钻不出来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零开始自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CAD、SolidWorks、仿真软件。那时老师是我最大的资源,图书馆和百度也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帮助。熬夜成了常事,依然记得在教九楼通宵画图,西安的冬天很冷,半夜教室又断了暖气,浑身都冻僵了,只能画一会儿,搓一会儿手接着画,第二天还坚持上课。
大三是最辛苦的一年,奖学金和科研两个目标一手抓。实验室和宿舍又分在两个校区,要坐公交来回跑。一扎进实验室埋头苦干,就忘记时间,忘记吃饭,总要管理员来催,才离开实验室,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干着活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累和饿的,可一走出实验室,所有的疲惫便从身体的各个角落一下子窜出来,也感觉饿得不行,到超市买一桶泡面,到开水房泡上,坐在曲江校区的操场上吃了,然后赶最后一班45路公交回金花校区。有几次累得在公交上睡着了,结果坐超了站,只得走着回去,那时就觉得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好好睡上一觉。这一年,我已经记不得熬了多少次夜甚至是通宵,也记不得吃了多少桶泡面甚至是挨饿,更记不清坐了多少次48路和45路公交。
漫漫科研路,别人只知道我们的项目拿到了陈建民创新基金,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的作品抱回了“挑战杯”国奖,但谁知道,当别人寒假走家串户拜年时,我们还在打着长途商讨设计方案;当别人周末逛街时,我们还奔波于各个市场买零件;当别人中秋和家人围坐吃月饼时,我们还在实验室饿着打孔攻丝;当别人国庆到处游玩时,我们还在实验室装配调试……我们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在项目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不过拥有这份成就感,足矣。
当我带着团队的作品,和来自全国高校的精英们交流,给评审的专家院士们讲解,向前来参观的企业介绍时,“挑战杯”把我的科研梦从理工大工训中心的407实验室,带进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体育馆。
回顾这段艰辛的追梦岁月,我很庆幸自己生在农村,生于贫困之家,是农村锻造了我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品格;是贫穷磨砺了我穷且益坚,永不言弃的执着;是逆境炼就了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学梦,让我明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就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掌舵自己的未来。奖学金梦,让我懂得,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科研梦,让我相信奋斗的力量,天道酬勤。我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拉了我一把,催我奋进;也感激那些给我挫折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推了我一把,逼我勇敢。
未来的人生征途,我将带着梦想、感恩、勤奋,更加自信的迎接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