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英才:把设计融入生活
——访“‘中国梦·青年志’我们身边的陕西好青年”(提名奖)朱兆华
2013-11-27 10:35 学生记者 张波 

 

    今年10月底,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三人行”代表队,在美国Design for Death100强工业设计大赛中选送的作品《Time Gate》,在德国IF300强中参赛的作品《Free Shower》双双入围。

  队长朱兆华,工业设计专业的80后博士生,2006年考入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读本科,2010年获推免读本院的研究生,2012年被推免为硕博连读,所学专业为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7年时间过去了,刚刚入校的懵懂少年已变成多次获大奖的设计师。面对成绩和荣誉,年轻的朱兆华显得很腼腆:“工业设计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加上良好的环境就能取得成绩,我只不过是生逢其时。”

  从2010年开始参赛,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他们为何在高手云集、名家荟萃的国内外设计大赛中,斩获诸如德国Red dot设计奖、无锡“太湖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特等奖、全球华人设计大赛优秀奖等20多个大奖?

  带着疑问,笔者赶赴曲江校区,探寻他们的成功密码。

  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近距离聆听朱兆华成功背后的故事,记者首先捕捉到的关键词是坚持。

  2006年从江苏盐城走来的朱兆华,一开始接触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时,他和众多新生一样,只想到好好学习功课,多学点专业知识。大三时看到师兄师姐们在各类设计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朱兆华按捺不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了,他立志要在这个竞技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为学校学院争光。通过对工业设计比赛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要补的课程,如专业设计软件从未接触、工业设计积累的素材近乎为零……但这些并未把他难住。他主动旁听photoshop、rhino等选修课程,业余时间全都扑在这些软件上,一个学期下来,他扔掉了“ps菜鸟”的帽子。

  工业设计比赛不是一场单纯对图像设计的比拼,而是对参赛选手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仅掌握基本设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朱兆华没有好高骛远,他量体裁衣给自己制定了每日的“营养食谱”:每天要浏览一些设计网站,研究获奖作品,阅读设计专业书籍,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坚持画好手绘,训练基本设计能力,打好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注意观察、发现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是依靠这种坚持,正是凭借这种不懈地努力,朱兆华为自己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也为他后来优异成绩的取得做好了铺垫。他的导师高瞩副教授说:“朱兆华凭借自身扎实的学科功底和睿智的创新思维,在各类比赛中收获荣誉,并得到业界评委较高的认可,为师弟师妹们做出了表率。”

  创新思维源于生活

  一次出差途中,朱兆华在某广告上看到了“二维码,扫一扫”的字样,他想这一定会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途径之一,但如何将二维码与工业设计作品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2年5月的无锡“太湖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以“互·生”为主题,设计师们需突出对科学技术及社会人文的思考,实现事物的存在与交往。朱兆华的直觉告诉自己,二维码的点可以用。他把这个想法与队友进行讨论,找到了二维码和传统印章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从而不断捕捉设计亮点,作品的设计方向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着,三队友对作品功能进行具体化,将中国传统印章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虚拟信息实体化的书写工具,用户可在任意网络客户端登录键入内容,通过无线分享技术传送到易印中,形成二维码,印刻在如杂志书籍等媒介,用户可通过分析二维码查看信息、交友及分享图片等,最后以此形成了参赛作品《易印》的具体设计方案。

  “三人行”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三队友分工明确,刘洋去五金店买印章的材料,岐维佳联系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做模特,朱兆华身兼数职,负责宣传DV的拍摄、导演加后期编辑,朱兆华的老师吉晓民教授也帮着联系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模型的打磨。

  决赛场上,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广大业余爱好者和设计师们的青睐,副主任评委刘观庆说,《易印》兼具中国古典美学价值和工具理性,传承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科技潮流,同时作品不乏趣味性,体现出作者良好的设计思维能力。最终,他们拿下了此次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特等奖。

  绿色设计之梦

  伴随着硕士向博士身份的转变,朱兆华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由于自己精力和时间的分配,每年将只会选择性地参加更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比赛,比如即将参加的德国Red Dot Design Award(释义:红点设计奖,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设计大赛之一),团队之前已获得过很好的名次,但这次他们要冲击Best of Best(释义:最佳设计品质奖);二是,如今博士在读的朱兆华将会把重心转移到理论研究上。他的研究方向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绿色工业设计理论,这也是他硕士课题的延续和深入。

  这个课题方向在国内外研究尚属空白,课题的起步阶段,对于已经是取得诸多荣誉的朱兆华来说,也有点犯难。据他的导师高瞩副教授介绍,朱兆华在硕士选题时,本可以选择课题相对简单的方向进行研究,但是朱兆华不愿意仅仅将前人成果进行复现,所以最后选择绿色工业设计这一课题。

  从动手实践到理论研究,“行”到“知”的困惑,让朱兆华一段时间也心生迷茫。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理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怎么结合得最科学,最有成效,却是一门学问。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朱兆华发现了一个特点:设计作品失败的原因林林总总,但优秀作品一定是能给人以安静舒服,让人耳目一新、清爽愉悦的……遵循着这些规律,朱兆华在团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反复总结和不断提炼自己的创新点,及时与导师吉晓民教授和高瞩副教授进行沟通交流,探索和推进着自己课题研究方向。

  一滴滴汗珠映射着竞技场上的飒爽英姿,一件件作品托举着朱兆华的青春担当。采访行将结束,他告诉笔者,在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而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业设计学生,也是用设计的眼光和视角,对待生活,改变生活,把设计融入生活之中,通过设计的产品,为社会服务。“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情。”他接着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要感谢自己的导师吉晓民教授、高瞩副教授,是他们无私的指导和亦师亦友的帮助才能让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也非常感谢“三人行”团队成员刘洋和岐维佳同学,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大家不断努力拼搏,取得了这些成绩。

 

    

 

  

 

 

 

             “太湖杯”特等奖作品《易印》

 

  

                  江苏“太湖杯”火热PK中

 

  

                   “三人行”上台领奖留念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