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西理工人:青春在科研攻关中闪光
——访校杰出青年教师祖磊
2013-10-28 11:09 学生记者 张波 

 

 

   

      祖磊博士毕业,与导师A·Beukers教授(左)、S·Koussios副教授合影。

   

    祖磊,1983年12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青年百人计划”,同年被我校特评为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是当年全省最年轻的正教授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13年入选我校第三批杰出青年教师。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含4篇一区,4篇二区),第一作者EI论文7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科研启动基金等,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欧盟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十几个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和宣读论文,并担任十几种国际知名复合材料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祖磊又有几天没走出实验室了。

    9月底的古城西安高温减退,可在土木工程学院力学学科复合材料结构研究室,祖磊和几名学生边吃饭边讨论问题,满头大汗。作为复合材料科研团队和课题组的负责人,他全身心投入其中。

    前不久,笔者走近祖磊,记录下他的勤奋求学、科研团队管理和学术研究的足迹。

 

       千淘万漉,本领提高“一大截”

    2004年,祖磊考入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一时他所在课题组承担了某项背景新颖的课题,大伙儿对此都无从下手,老师将课题布置给大家后,提醒大家关于这个题目的国内文献相对匮乏,要重点从外文期刊中寻找突破口。凭着自己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祖磊马上就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查阅有关文献,但任务还是无法完成。不服输的他找到交大、西工大的同学,忙碌在其他几所高校图书馆里,带回相关知识点的英文文章,回来后慢慢研读分析,从中找到创新点和突破口,并向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们虚心请教,修正实验方案。就这样,半年后项目顺利结题,他对所学专业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二,在大量阅读外文文献后,他确定了自己的课题方向。在2006年我校研究生学术年会上,他一口气投了两篇英文论文,并成为全院唯一作英文报告的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像一匹脱缰的黑马,代表课题组在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汇报,并在硕士期间发表了两篇EI论文和两篇A类期刊论文。“祖磊刻苦勤奋,几乎将自己所有时间都放在了专业学习上,他肯吃苦肯坚持,又善于独立思考,是一块好玉呀!”导师何钦象说。

    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世界知名学府、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吸引了祖磊的目光。由于硕士期间的优异成绩和扎实的外语功底,2007年他顺利进入该校航空航天学院,师从著名复合材料专家A· Beukers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博士毕业答辩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平均学制5年内,至少发表4至5篇高水平论文,第一作者完成一部英文著作。祖磊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出国前英语学习基础已经很扎实,但在专业和学术交流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并且对于一个异国深造的学子,生活适应要难于学习。” 即使这样,祖磊仍然肯钻研不服输,博士研究生第三年他就发表了七八篇文章,随后又完成8万多字的外文著作。

    此时,祖磊的归国信念愈发强烈,他说:“回国像回家一样!”2010年,他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当年全荷兰只有14名中国留学生获奖,祖磊排名第二。因为表现出色,祖磊仅花了4年3个月的时间,便以优等博士学位毕业,是航空航天学院获得优等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所在专业毕业时间最快的。他的导师A· Beukers教授评价祖磊:“他非常用功,在代尔夫特学习的第三年,他就远超出同批入校学生的平均水平。”

 

       人尽其才,工作迈出“一大步”

    回国后,祖磊进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任教,并被破格特评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研究生到导师角色的转变,祖磊有了些许不适应。他坦言,过去是在导师或专家的课题组中,所有研究人员协同配合完成科研任务,而现在是带领团队进行学术研究,完成项目立项、阶段验收等工作,这给青年学者提出了严峻考验。

    完成学生到学者的转型,祖磊有几点建议与青年教师们分享:一是摆正心态,放低姿态,多请教老教授老教师,积极学习教学科研经验;二是努力抓住第一桶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三是充分利用博士专业基础,保持学术活跃的思维状态,发表出高水平的论文;最后就是整合身边所有资源,充分利用自己硕博士导师所在的学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完成实验验证工作。

    祖磊积极投身到本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实验室建设工作中。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精心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何钦象老师评价说,小祖在科研团队的日常管理,总是全身心投入,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当笔者走进祖磊所在的课题组时,复合材料结构研究室里是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在日常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上,祖磊采用“梯队式”管理,充分依靠自己的学生,将他们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上,他一点不含糊,学术讨论交流严谨,工作进度汇报认真,点评丝毫不留情面。但祖磊也有自己柔情的一面,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有的擅长撰写报告论文,有的同学心细负责论文校对、财务报账,等等,所以学生们对这位“师兄”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真情关怀,益友收获“一大堆”

    在学生们眼中,祖磊生活里更多扮演的是“大哥哥”的角色。

    研三的王荣深有感触。前段时间,王荣对今后的一些人生规划有些迷茫,祖磊就拿出周六一上午的时间,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分析,给了很多好的建议,让她受益匪浅。跨专业学习的王荣,一开始接触复合材料和力学专业有点吃力,祖磊热心地教她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撰写论文的建议,让她更好地完成学习研究。在今年10月的学术年会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及理论计算上,王荣遇到了很多问题。祖磊当时也有一大堆事情需要处理,但他将学生的问题记下来,并在最短时间内列出解题思路,给学生做出耐心地解答。王荣感慨道,作为一名教授,祖老师总是能给他们详细的指导,他们都感到有些“意外”,而能有这么好的导师,他们更感到非常幸运。

    祖磊为人随和,和学生们关系融洽,高年级叫他师兄,低年级叫他祖老师。学生闵蕾说,去年5月,祖老师就和教研室的师弟师妹们一起爬翠华山,偶尔也参加教研室的小聚会。每名学生都和祖磊走得很近,生活中遇到问题也都愿意找这位“师兄”倾诉。

    生活中的祖磊非常喜欢看英文小说和科普类电视节目,以及原汁原味的外文新闻如雅虎新闻,一方面是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多年的国外生活使然。攻读博士期间的一件事给祖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导师安排他和另外一名欧洲学生参观荷兰某军工项目,出行前一刻,主办方以北约对中国保密为由拒绝,A· Beukers教授只能无奈做出换人决定。祖磊当时非常沮丧,但他很快找到原因,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让他养成了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与导师同学同事的沟通交流能力。祖磊强调,理工科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活跃,但人文心智及语言表达总结能力有所欠缺,这一点亟待加强。

 

       紧盯前沿,成果取得“一大筐”

    祖磊的目光,始终紧盯世界复合材料学科的前沿。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4篇), EI论文7篇,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让他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总能触嗅和把握到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据了解,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气瓶已广泛应用于很多工业领域,其传统成型工艺主要依赖自由度较少的纤维缠绕线型,学术界和工业界普遍认为无法兼顾工艺可实现性与结构力学性能,这也是目前难以有效提高气瓶储存效率的重要原因。

    2012年,祖磊带领课题组探索并发现了一种新颖的非测地线缠绕模式,使气瓶成型工艺具备更多的设计自由度,既能满足制造可实现性,又能充分发挥结构力学性能,突破了气瓶很难通过改进缠绕工艺获得进一步优化的“瓶颈”。他们提出建立的综合线型、结构、工艺的一体化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实现了复合材料气瓶优良承载性能,储气效率也大幅提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授权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欧盟新能源汽车项目、某大型国企天然气3型气瓶研发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带来了很好的同行评价和市场价值,并对我国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领域,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意义,对解决在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恶劣环境下复合材料气瓶的应用问题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采访祖磊,我被他的从容感染。谈起团队的丰硕科研成果,他依旧宁静淡定。

    而立之年的祖磊,一边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一边和比自己小五六岁的学生们一起进行项目攻关。祖磊在复合材料结构工程研究领域,必将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