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西理工人: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记校工会主席王华民
2013-09-18 10:24 学生记者 宋汶珈 

 

教书育人,有实践才能有贯彻

    自1978年9月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不论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工作有多繁忙,王华民都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于他,是天职,也已然是融入生活的一部分。

    多年来,他承担着我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相关专业、学科各个教学环节繁重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5门次,硕士研究生课程4门次,所承担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参与编写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自动控制理论》、《系统建模与仿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所在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

    而这些成绩都有赖于王华民的一个坚持——坚持把教书育人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正如他所言,“教书育人,有实践才能有贯彻”。对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则是王华民感触最深的一部分。实行学分制选课后,一个班有近九十人,他除了坚持每次亲自为每名同学批改作业和考试试题外,还会根据学生新近的学习情况写批语以督促。“梨子甜不甜,只有嚐了才知道。教书育人就要求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班级内有没有抄袭现象,同学们现阶段的学习态度如何,进步就需要及时表扬……如果没有与学生的时时沟通,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公平公正,亲力亲为,尽职尽责,短短十二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师者的付出与坚持。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则是王华民在科研工作领域的关键词。作为第一完成人所承担的“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间隙测控系统”项目曾于1995年被原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之后十余年中,一直致力于该项目的推广应用,目前该系统已在国内外近百套电站锅炉上使用运行,节能效果显著,为项目应用企业创造非常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他本人曾作为中方技术专家出国赴孟加拉国吉大港电厂参加运行调试,并获得美国专家验收通过。仅任教授期间,作为第一完成人,该项目推广应用到款达445万元,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的后续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推广应用效益显著,该项目1996年获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No.06-3-005-02)。该项目也是我校“九五”期间所获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

    “科研要以开发为重,不能只做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才有意义;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难题,这样的科研项目才更有价值。”王华民如是说。

走在前沿的管理改革者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王华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发挥积极作用,先后兼职担任校科研处、人事处、组织部、校工会等党政部门管理岗位工作,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在校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所在部门全体职工,致力于改革创新,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争创佳绩。

    十几年前,王华民刚刚接手校科研处的工作,那时候学校的教学实力还不强,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外交流合作都十分有限,为改变学校科研工作的落后状况,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时任科研处处长的王华民在全校科研工作大会上首次提出“理工大要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道路”,在全校引起震动,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责任意识。

    王老师告诉记者:“起初,改革的阻力还是有的。教学与科研在当时被视为是相互独立甚至是相抵触的。强调科研,教务处就不免有质疑,举措会不会影响教学,毕竟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生命线和重心。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并重二字,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各方渐渐意识到了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性,一是丰富了实践经验,同时增强了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实力,其次,经费的提高也大大改善了教师的待遇及其积极性;二是担负起了作为一个大学应为实际建设服务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落实的过程也就顺利了。”

    与此同时,在学校推出的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激励政策的支撑下,学校科研工作也有了大发展。广大教师承担各类科研任务积极性空前高涨,科研项目逐年增多,科研课题档次不断提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基金、计划项目屡创新高。到“九五”末,学校科研到款从几百万猛增至几千万到如今的上亿元,一跃达到陕西省属高校领先地位,为之后学校科研工作进一步上水平、上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校科研处为此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科研先进集体”、被原陕西省科委评为“陕西省科研推广应用先进集体”等荣誉。

    2000年年末,王华民回国,结束了在德国为期8个月的学科进修和访学工作,正式接手校人事处的工作。当时,社会上存在教师待遇不佳、地位不高的不相称问题,而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已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新一轮改革。作为学校改革措施的推出部门人事处的负责人,王华民在与校领导的沟通中觉察到了这一改革浪潮。但与首都高校不同的是,我校地处西北,各种资源都十分有限,如何高效展开改革成了首先要考虑的第一大难题。王华民随即带领人事处开展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并与各级教职员工进行讨论,制定并修改了改革方案,最终在此基础上推行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文件,率先在省属高校中全面实施了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在全省高校中引起了反响并吸引不少高校前来学习取经。

    处在各种党政部门的管理岗位上,作为一个管理者,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开创和率先,王华民仍说自己只是一名跟着党的脚步踏踏实实走路的党员干部,没有高瞻远瞩,没有大野心,但绝不敢掉队,紧抓党的方针政策,尽己所能地为组织和群众做点实事,谋点福利。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王华民的父辈都是老革命,从小在省委大院长大的他,对党始终怀抱一种别样的深情。“文革的时候,我们学生无一例外地投入到铁路建设等一些公益活动中去,大家很热情很投入。”多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几乎成了王华民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无论是教师党员、双肩挑干部,还是科研主任、人事处长、工会主席,对于任何一个身份、一件工作,只要组织需要,他就义无返顾地投身进去。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带着他一贯的踏实与认真,谦和与儒雅。

    从开始的科研处到后来的人事处,再到现今任职校工会主席,王华民要与各类人打交道,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作为人事处长,工作面虽小,工作压力却更大,因为你要面对的大多都是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并重;而工会的情况就不同了,各个阶层的群众都要接触,就要求有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

    虽然工作特点不同,权力大小有差异,但按程序规范做事是王华民不变的准则,在他心里总有一把公义的尺。“比如对于人才的选拔,群众信得过是首要条件,其次才是学术水平、工作态度和能力;我是教师出身,优势就是更能了解教师的辛苦,从而合理地制定条款,所以我们职称的评审以工作业绩为标杆,多劳多得,用鼓励优秀者以激励大家,而非以批评为主,旨在增量中拉开差距。“王华民告诉记者。

    提到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王华民说:“凡事必须有章可循,规范化将是工会日后工作的关键。工会的简介、网络更新以及内部工作管理规范的完善都是需要的。其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也对校方的建设发展有重大作用,必须鼓励教职工多参与,比如教务公开、教代会和对校长报告的讨论,医疗改革、社会医保等的相关规定都是由教代会审议通过的,并且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医保改革办,派有专职人员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教职工的权益。”

    “党的事业和祖国人民的利益是首位。”一句听上去怎么都有些过于书面的话,但是当王华民讲出它时却是那样的自然。十余年中,所领导处室7次获得校先进集体,他本人多次年度考核优秀;在学校教代会2006年以来开展的3次对全校党行政机关处室中层干部民主评议活动中,王华民同志均以87%以上的优秀率位居第一。群众的认可,领导的肯定,这种荣誉给予这位以人民公仆自居的优秀党员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是一种对党对国家的归属感。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