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英才:中国梦·青年志(下)
——记201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2013-06-27 17:29 学生记者 夏晶晶 胡泽庆 把玉浩 李童阳 

 

    编者按为发现、树立、宣传一批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西理工精神的青春典型,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可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全校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3月20日发文,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中国梦·青年志’——寻找身边的好青年”活动。本报学生记者采访了我校部分201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将他们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志愿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青春故事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李源 :我感到无比骄傲和幸福

 

  

 

    李源,1990年10月出生,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信092班学生。2009—2010学年和2010—2011学年连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2012学年获国家奖学金,2012年以“时域光脉冲整形装置”项目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一项,同年度,以“手动扩张器”项目获得校科技节一等奖。曾多次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每天清晨,李源或在教室,或在操场,清脆的朗读声从未间断。诗人海涅说过,“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能生长,秋天就不能收获,冬天就不能食用。”而李源就像每天准时出升的太阳一样,怀抱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日日努力着,用行动拼搏了4年,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从踏进校园那一刻,李源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她看来,作为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4年中,她从没有落过一堂课。课堂上,她总是坐在前排,认真做好笔记。她说:“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在课后的复习更轻松,而且可以只花很短的时间就记住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节省的时间我会用来学英语。”而在课下,凭借着良好的习惯,李源通过不断的复习、练习,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在保证校内文化课的同时,她利用周末,在校外坚持英语培训,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并在大四收到UCL、布里斯托等大学的OFFER。


  她喜欢学习,无论多么繁忙,她都会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如果哪一天我没有学习,那我就会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感觉不踏实,就一定会看会儿书。”“每次我遇到难题就会很兴奋,希望自己能够解决。当我花了很大功夫化解了学习上的难题后,溢满心头的是一种充实之后的满足和快慰,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李源总把学习比作一次次冒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干什么,时刻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和做这件事的价值。”


    李源的成绩每年都位列专业第一,4年平均成绩91分,连续两年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学年度,凭着96.8分的好成绩拿到国家奖学金,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并被评为优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李源从入校时就努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不放过锻炼自己的机会。2010年,李源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历时两年,完成了时域光脉冲整形装置的设计及制作,通过了项目验收,于2012年12月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11年,她参加了校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的工程训练综合实践课外兴趣小组,担任项目组组长,带队完成了手动机械扩张器的设计、加工及制作,在2012年校科技节获得了一等奖并获创新成果二等奖。


   “study hard and play harder”,大学4年中,李源积极参加校内各项文化活动,加入校学生会,参与了“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主持校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并在迎新晚会中参演。同时,她加入院篮球队参加比赛并多次获奖,在校运动会参加多项比赛项目,获得优异成绩。“这是一种‘软实力’”她说,“凡是我能参与的,我都积极投入,我享受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也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多了许多素材,而每次参加这种活动,我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教会我很多学习中学不到的道理,这些经验往往会更加实用,而且每次活动中会结交更多的好友,逐渐让我变得自信,成为我人生的一大笔财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呢?”她顿了顿,“身体也很重要啊,可不能变成书呆子,好好锻炼身体可以变得强壮,每次打完球,我就感觉心情轻松,特别爽。”


  李源认为,大学生是带动社会公益的中坚力量。4年来,只要有空余时间,李源都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博瑞智教育集团心理辅导老师,利用假期义务为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辅导。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时,李源入选成为一名世园会志愿者。同年8月,李源组织并参加了“宝鸡市小学生独立生存训练”夏令营。同年12月,她参加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举办的“曲江新区环保创意大赛”获得三等奖。“这些公益事业,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力量,让我感受到自己还能做得更多,它们带给我的收获,是我一生的财富。”


  李源任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日常工作及建设,不断地吸收优秀的同学加入党的组织,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她把这作为培养自己领导能力的一个平台。经过她的努力,支部一天天壮大,由最初12人发展到现在的65人。在她的积极带领下,支部成员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二十余人顺利考取研究生,其余学生大部分找到工作。此外,李源还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协助管理班级事务,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做好老师与同学间的纽带,以自身带动周围。到目前为止,她所在的班全部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50%的同学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有90%的同学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与大多数女生不同,她喜欢看时政报道,并且时常与父亲讨论,时事政治是父女俩之间讨论不完的话题。李源学姐的性格开朗大方,所以她的男生朋友也很多,“他们都和我称兄道弟,是我的好哥们”,她开心地说。


  大学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感悟,使她对父母和老师以及朋友心存感激。李源始终不忘父母对她的生养之情,是父母从小培养她做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她感谢从入学以来所有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是他们给予自己知识,让她了解世界,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李源也感谢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怨的付出。她深深意识到,每一个走进自己生命的人,都是生活的礼物。人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感恩每一个人的爱,让自己用优秀的成绩,好的性格成长回报他们,是对他们的负责,也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该有的姿态,这样的生活才是精彩而丰满的,才是立体的。


  谈到“中国梦”这个话题,我又看到了李源理性的一面。“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在大学提供的这个平台,真心地努力和真诚地付出,不能让自己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白白浪费掉”。她说,“只有这样,当我们走向了社会的岗位,我们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为社会服务。”


    是啊,李源用青春、热情、汗水和心血铸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有爱心愿奉献的自己,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做好自己当前该做的,用百倍的信心迎接着更多的挑战,用辛勤和汗水耕耘着自己的未来,并且心怀自己的国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呢?

 

                      刘庆:实践才会让思想闪光

 

  

 

  刘庆,1990年10月出生,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管091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柳工”奖学金,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三等奖、省二等奖,科技节校级一等奖、三等奖,创新成果二等奖及“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刘庆说自己是个坐不住的人,她强调,“实践出真知,我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实践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你们还记得么,我家在绵竹。所以今年雅安地震,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打电话,一一确认了他们没事后,才放下心来。”她笑了笑继续说,“可就是汶川地震给了我一些难以体验的东西,那时候在板房里上课,下课了之后同学聚在一起踢毽子,感觉挺好的。我也似乎懂得了,人就应该多些经历和体验才能成长,于是,喜欢上了做事情,喜欢上了实践。”


    “2011年大二暑假的时候,去绵竹做社会实践,应该是在大学里带给我最多收获的一次了,那时候,我们早上去支教,下午骑了自行车去做关于家电下乡的社会实践调查,挺辛苦,但很充实,收获了好多,调查报告也获得了校科技节一等奖。”刘庆笑着告诉我们,“夏天实在是很热,有些时候的确不想动了,支教是很累的,甚至想到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最终的收获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刘庆认为:“成绩好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是你想要学好,只要你有这种想法,便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端正了学习态度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但你也会取得不输给别人的成绩。我喜欢每次上课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下了课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好,这些就足够了,可以把时间省下来做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我喜欢练练书法、打羽毛球、看一些励志的书籍等,多接触一些课外的东西,才能够更快地成长。”


    “在大学学习,我们接触的最核心的思想是一种善于决策的心,你要懂得什么时候去磨砺自己的品行,只有尝试着努力去改变自己,才能够不断的进步,近二十年的学习,我们的知识储备并没有那么匮乏,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应变的能力,人际交流的能力,好多的项目或者说面临的困难,解决方法便是沟通加决策,而这些的来源便是你的社会实践经历。”


    “实践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带给你一种感动与拼搏,因为同伴之间会产生一种思想的碰撞,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认识的加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刘庆说,“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认清并找准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便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事。”


  大学期间,刘庆一直跟随朱宗乾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RP项目实施合作方选择与风险分担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RP实施变革中内部员工抵制风险评价研究,以及管理情景模拟实验室优化建设等课题研究。朱宗乾教授说:“从第一次她来办公室问我专业课的问题,我就发现她的求知欲很旺盛,对这门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悟性。从上课回答问题也能看出来,她是个很踏实的学生。她白天吃完早饭就来教研室开始忙活,有事要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左右才走。”他还说刘庆在跟随自己研究这些项目以后,人变得更加外向,办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以前对她总是不放心,只让她进行一些安排好的工作,但现在对她完全放心,其中一个项目的调查问卷就是由刘庆自己独自设计的。“她已经从一个项目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设计者。” 朱教授还说,“在刘庆之前,没有哪个本科生有能力参与到这类项目里,刘庆是他遇见的第一个”。

 

                      周欢欢:去做值得付出的事情

 

  

 


  周欢欢,1991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材化091班学生,曾获2011-2012学年国家奖学金,“东方电气”奖学金,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二等奖,2011年创新成果二等奖,三好学生标兵及校“自强不息奖”。

 

  大一上半学期,周欢欢一直擅长的数学获得了92分的优异成绩。学校当时要成立一个数学建模班,要求数学成绩在88分以上的同学参加,她有幸成为数学建模班的一员。


    数学建模班开设的课程很多,有的课程几乎将一学期的内容在一堂课里完成,所以同学们听得很吃力,来上课的人有时候还不及一半。但周欢欢认为既然选择了加入这个班级,就一定要好好上课,希望走到最后参加比赛的那一刻,所以她又辅助选修了相关课程。


    上了一年半的课之后,大二的暑假竞赛训练期正式开始了,总共45天的假期,他们在学校集中训练了35天。老师根据期末比赛的成绩和学院类别,对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的同学分了组,3个人一组,周欢欢和他们材料学院的一个男生及水利水电学院的一个女生被分到了一组,她负责建模,其他两个人分别负责编写程序和撰写论文。训练期间基本上是5天一份试卷,采用的是往届的试题,最后一天中午在曲江校区进行答辩,每一组指派一个人主讲,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她说有时候答辩时因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那么多人面前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感到难堪也会很羞愧。每天繁重的训练内容让人倍感枯燥,她为了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利用中午吃饭时间每天看15分钟,直到看完整部电影。就这样,一直捱到了比赛那一天。


    2011年9月教师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如期举行。全校参赛的有几十组,配有数名指导老师,每组3个人,比赛时间是3天3夜。9月初的天气很凉,比赛前一天参赛的同学们带着毯子和简单的生活用品抵达了曲江校区8号教学楼进行比赛。他们于比赛当天早上8点拿到了试题,周欢欢学姐他们组选择的试题题目是“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大家拿到题后就立即着手解决,并于第一天晚上将近12点钟完成了试题的第一问。大家晚上都在教室休息,没有床,只有冷冰冰的桌子和凳子,两三个凳子拼到一起,盖着薄薄的毯子,和衣休息。已经9月了,但蚊子依旧会在你酣睡的时候扰人,她就这样带着疲惫不安的心情和蚊子带来的困扰度过了比赛的第一个晚上。凌晨5点多周欢欢就醒来了,简单梳洗后,继续和组员投入比赛。最后一天完成论文时出了一点问题,提交论文刻不容缓,老师的催促,双重压力下她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幸好有其他同学的帮助,才使他们组顺利提交了试题。连日的雨水,糟糕的天气,不规律的作息,繁琐的试题,紧迫的时间,焦躁的内心……在这一切的压力下,他们度过了3天3夜。你能体会网上什么资料也查不到的无助,和队友因意见分歧而不能有效解决时的苦恼,还有面对近在咫尺的胜利的那一份深切的渴望吗?


    比赛结束后,即在第四天早上,周欢欢返回金花校区,当时一进宿舍门,舍友惊呼:“你是逃难回来的?”连续3天没有好好梳洗,作息紊乱,脸上全是蚊子叮的包,嘴唇干裂,虚弱与疲惫使她在回去的途中几次险些跌倒……回忆起这些经历,好似所有的辛苦和艰难对于周欢欢来说都是值得的,正如她说过的,她享受疲惫带给她的满足。


  周欢欢还参加过青青草环保协会、材料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和动漫社,做过家教和国美电器、苏宁易购的电器临促。周欢欢常把自己家里种的苹果、桃子带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尝尝,她认为这些东西特别能表达诚意,这份真诚和友好赢得了同学们的信赖。她平时喜欢看书,写东西,大一军训时还投过稿,荣获“才子杯”征文大赛优异奖。周欢欢现已与广东的一家公司签约。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