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俊山,1990年1月15日生,汉族,预备党员,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092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数学建模“全国二等奖”、“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团员干部”等荣誉。
问: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及家人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影响呢?
答:我可以说是四川的广东人吧,老家广东,父母在四川做生意,从幼儿园起我就一直在四川生活。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分阶段的,初中以前对我管理特别严,即使犯了小错误也会惩罚。有一次因为我撒谎,我妈用木棍把我的腿都打肿了。上初中高中后一直在学校住,父母认为我长大了也就不怎么管。在他们看来,长大了就定型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己可以管好自己。我犯了错也会对他们说错在哪了,今后会怎么改怎么做。父母对我们兄弟三人很公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偏袒谁。
问:大学以前做过最叛逆的事情是什么?
答:最叛逆的事情?这个真的不好回答。记忆中自己一直挺听话的,因为是家中老大,比较早熟。就是高中时有一次跟舍友跑出去玩了个通宵,还喝了不少酒,父母知道后狠狠地批了我一顿,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自从上高中,父母从不打骂我,每次犯了错误他们就不理我,呵呵。犯错了,星期天下午去学校前他们不给做饭,我饿得没办法,只好自己做,也不怎么会,经常会把菜炒糊。现在我自己能炒一些简单的菜。
问:呵呵,也算有所收获。有没有遇到过对你有特别影响的老师?
答:当然有啊,王品学老师是我初二时的班主任,他对我影响蛮大的。初中时,我就是典型的“书呆子”,除了学习之外基本上没什么爱好,而且有些偏科,英语差,数学等理科成绩都不错。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便经常找我聊天,几次之后他就发现我并不是真的呆,只是内向不善于表达。选班干部时,他特意选我做班长。当上班长之后和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多了,学习之外也需要组织活动、安排任务等。有同学说,初一时只知道班里有人叫柯俊山,现在终于可以把人跟名字对上号了,呵呵。以前最怕站在讲台上说话,甚至会紧张地双腿发抖,老师刻意锻炼我,经常让我上讲台,次数多了,我胆子也大了起来。因为我对同学都很好,同学有问题找我,我都很乐意帮忙,同学关系都处得特别好。
我所在的那所高中是小学初中高中在一块,初一初二都要军训,王老师是我们初二时才转教我们班的。当时我们班是年级最烂,最难管教的一个班,别的老师都管不住,他对学生最严厉,因此学校让他来接管我们班。军训时,他就在周围转,一次发现一个男生不好好站军姿,就罚他头上顶一本书两膝间夹一本书,在大太阳下站了一个下午,我们背后都叫他“十大恶魔之首”。他教我们地理,可他的课堂上是我们班纪律最好的,谁做小动作他都能看见,连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敢放肆。他惩罚人的措施千奇百怪,有时让做游戏,有时让做运动,也有罚打扫卫生的,因此大家都不敢冒泡。初二大家都比较叛逆,初三了因为要中考,在他的影响下大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中考时我们班的成绩是全校最好的,我也是因为他才继续在那所学校读高中。是他在我磕磕绊绊的成长中给了我许多鼓励与指导,同时是他教会了我“做人要有梦想,生活要过得充实”的人生姿态。至今,这些仍使我在自己奋斗的路途中获益良多。
问:从小就学习很好吗?有没有遇到一些挫折?
答:小学初中一般都在年级前10名,上高中因为英语不怎么好,但一般都在二三十名左右。我是经过第二次高考才上大学的,2008年时我在高三,学校在广元,离汶川不远。地震后,前一周我们还在学校,老师让我们班干部和一些同学搭帐篷,搬运救灾物品等,接着学校通知我们停课回家。在家呆了将近一个月,来学校后,高考将近。老师说,因为地震,国家对四川省出题不会太难,让我们多看简单的题,做好基础功。结果一进考场才发现,哇,好难!平时看的题太简单了。那年我们班只有几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我的分数只能报普通学校的普通专业,因此选择了复读。我们班有将近一半的人复读。
问:高三很辛苦,复读更苦,复习后期心态有没有变化?
答:到了后期大都麻木了,每天六点起床洗漱、吃饭、早操,然后就开始做题,只想好好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毕竟失败过一次,压力特别大。那次高考英语算是超常发挥吧,考了一百多,我最擅长的数学结果还错了两个简单的选择题,只考了130多,老师希望我能考到140分以上。有点惋惜,觉得挺对不住老师的。
问:初到大学的感受是什么?怎么跨过高中与大学的过渡期?如何调整适应的?
答:高中时老师经常说,等你们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来到学校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大学里究竟要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这是我入校不久便开始思考的问题。我发现,大一的课程不多也不难,用心学就可以很轻松的领会,这样一来在完成课程之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可当时的自己却茫然不知道做些什么。后来,我当上了学习委员,除了收交作业,也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在闲聊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许多的意见。记得其中有一条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数学知识,可以多做做《吉米多维奇练习集》里面的题目。我就在三个月里一直埋头做,做了近四本书。其实我不喜欢做题,喜欢举一反三式的做法。
我发现老师喜欢爱问问题的学生,我保持了高中时爱问问题的习惯,经常抓紧课间休息的时间提问,两三次后老师就把我记住了。每周答疑时间,我常去,去久了,也会和老师聊天。他们常给我一些建议,说些有关人生、理想、专业前景、大学生活,以及学长们的事,有时也会说起他们学生时代的事。
我一直想着给自己大学生涯做一个规划,大一下学期选课时,参考学长学姐们的建议,选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规划》,根据学到的知识,觉得自己适合当技术员,以后的努力大致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对于所学的课程,我只要感兴趣就听,即使是选修课我都做笔记。我做笔记时不是全抄,对于老师讲的定理我会在笔记本上注明在书上多少页,简单的题会注明该注意的地方,解题的关键步骤。
问:身为学习委员,你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答:我讲题讲得好,理解的比较深,高中有老师曾强烈推荐我考教师资格证。班上同学做作业时有问题问我,我都会耐心解答。我对他们的帮助主要是考前,因为我有笔记,知道重点,了解难易程度,好多该注意的地方都有标记。考前我会把笔记整理一遍,复印给每个同学一份,他们可以参考着复习,我们班成绩平均在85分。
问:哇,我们班也有你这样的人就好了!能介绍一下你做家教的情况吗?
答:我从大一到大三都做过家教,第一份工作是老师介绍的,是带一个高三生,我帮他补习时会在解一道题的基础上分析挖掘,他以前数学考90多分,高考时考了138。他父母很高兴,还请我吃了一顿饭。以后因为学习忙,教的都是初中生,一般是教完一个学生,他们家长会给我介绍下一位学生,有时是同时带两个学生。家长们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即使有的孩子成绩没有提高,但家长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比如,他们有了解题思路,知道怎样去分析题。
问:能介绍一下数学建模比赛的情况吗?你们是怎样准备的?
答:这个比赛是自主报名,导师按专业尽可能地把分别擅长建模、写论文和数据处理的三个学生组成一队,每周至少布置一个题目进行训练。完成后就向老师讲是怎样思考的,用什么方法编程,运用什么算法等,通过讲解,老师根据个人特点分配角色。我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三的学长学姐一起做,我们比较幸运,自始至终我们没有换队友,配合得很默契。比赛时最怕闹矛盾搞情绪了,也有一些人因为储备不足或坚持不下来退出了。
在比赛的那三天里,我们小组三个人遇到的困难与压力都是空前巨大的。有压力是因为平时训练中我们组的表现很出色,所以老师对我们有很高的期待,同时我们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荣誉;困难的是,我们三个人虽然分工明确,我主要负责完成构建模型、编写程序的任务,还有一个男生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其他软件辅助我编程,而另一个女生则负责写论文,但由于我们知识储备的不同,分析题目和建立模型中我们的意见不能统一。在三天里,我们平时训练的成果体现了出来。但因为我们彼此信任、尊重、彼此鼓舞,面对意见不统一,我们没有太慌乱,而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推敲,最终决定在我提出的模型上加以改良。最后的那一晚,真是个无眠之夜啊!那时,我们的论文还只是初稿,很多地方需要修改,特别是摘要部分,怎么写都觉得没写到点子上,我们三人就逐字逐词、一遍又一遍的审核,一点又一点的修改。交稿的那天早上,原本以为可以顺顺利利的,结果还是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原来,我们论文的页码因为分栏出现了混乱,老师和同学想帮忙,但都束手无策。最终,我们只有一页一页的在论文的页脚处填上页码。就这样,在紧紧张张的气氛中结束了这场比赛。赛后,我们三人同时松了一口气,向对方微微一笑。对我们来说,结果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们一起战斗过才是最珍贵的。
问:大学时还参加过其他什么活动?平时有什么爱好呢?会不会因为太过痴迷耽误其他事?
答:有运动会、沙盘模拟比赛等。爱好挺多的,看动漫、打篮球、打乒乓球、打游戏。学习学累了,闲着没事干,或是天气好都会出去玩玩。我自制力还行吧,玩起来会很High,但不会耽误学习和工作。
问:寒暑假一般怎么安排?
答:我每年寒暑假都是回家的,即使有时学校有事,晚回几天。因为知道父母寒暑假最忙,这几年生意有些不景气,也没请帮工,都是自己干。有时父母中午会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我回去帮忙照看生意,中午就给他们做饭。
问:大学生活走到了末尾,有什么遗憾和自豪的?
答:以前发生的事,无论对错都是一种经历,也不曾后悔过。以前一直想着毕业后直接工作,知道我有保研的资格后,父母都支持我读研,现在工作了的同学有不少都想方设法地读研,说是对工作等各方面有帮助。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怀着去公司见见世面的想法陪着同学一起参加了招聘会。在那段东奔西走、早起晚归的日子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份工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说公司对我们学历的冷眼,不说面试时我们因知识局限而遭遇的无奈,光那一次次的投递简历、一次次的长久等待、一次次的渺无音讯,就对耐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有些大型公司是非985、211学校学生,非研究生不要。这之后,我更加确定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上研的决定更加坚定。
问:对自己现在有什么期待?
答:英语一直算是我的软肋,研究生期间得好好强化一下,特别是英语阅读和英文写作能力,还要提升编程和做项目的能力,希望未来在工作后不久就能做到资深技术员。
问: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最大的感受是?
答:有些事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有希望。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朝向未来,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