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西理工人:选择了教师职业 就选择了艰辛与挑战
——记校师德先进个人姚秉华
2012-12-25 17:25 学生记者 李海丽 

 

                                                                          一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姚秉华老师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1982年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在我校任教。1999年,姚秉华老师担任我校理学院副院长。

    面对1999年扩招带来的基础教学任务重、生源水平差别大的状况,姚老师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机制,率先在理学院实行分级教学、教师挂牌、学生选课的新的教学模式。当年,《高等数学》实行分级挂牌教学,赢得了学生欢迎和专家好评。2000年全校大学物理课程实行挂牌教学,2003年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成功地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下统一的教学模式向适应大众化教育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为2004年我校率先在陕西省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进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为主管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副院长,姚老师积极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管理,使理学院各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理学院的应化专业的生产实习连续多年获学校优秀生产实习队称号。作为理学院实验中心负责人,姚老师在曲江校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与实验室老师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实验室各项建设任务,亲自起草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2005年物理实验室获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在姚老师的积极倡导下,理学院全体教师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水平逐年提高,近五年来, 理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高水平论文位于学校前列,为学校工学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学支撑,2009年理学院获得校级科研进步奖,2011年理学院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先进集体称号。姚老师在科研管理上成绩突出,2011年被学校授予“十一五”科研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除了做好学院工作外,姚老师还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姚老师指导过6名青年教师,并帮助余晓皎等5位教师出国深造,还有两位青年教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在做好学院工作之外,姚老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兼任陕西省十届政协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陕西省监察厅第六届特邀监察员、民盟陕西省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常委、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期间,他经常深入地方、基层调查研究,为政府的工作建言献策。近五年来,他向省政协提交有份量的提案8份,其中“关于旬阳汞矿区域汞污染治理的建议”提案还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及省委领导的批示。2011年这份提案被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等部门评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优秀提案;“关于含重金属废水排放应总量控制的建议”提案被评为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优秀提案;“关于重视课程指导委员会作用,强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建议”提案得到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认为该建议对于进一步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很有启示。2011年姚老师被民盟中央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早在1975年,姚老师就参加了工作,当时他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农村的教书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师资的短缺,所以,毕业后他选择了教书这条路,希望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在姚老师看来,教育过程是一个享受生活、品位快乐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享受工作乐趣和幸福感的。只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

    姚老师通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授课方式。

    教学方式上,姚老师认为要做到三点: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和“双向沟通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高尚的科学品德;重视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经常穿插一些化学家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故事。在讲解元素知识时,姚老师向学生介绍身处异国的居里夫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波兰,将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姚老师积累、准备了很多著名的典型案例,他以著名仿生农药专家孟昭礼教授发明仿生农药的故事,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深刻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内涵。而仿生农药就是透过“蚂蚁不上银杏树”这一现象而发明的,使学生深受启发。

    在教学方法上,姚老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分别开发了“分析化学”、“现代分离技术”、“新编工科化学”等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的开发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信息量;将现代案例教学方法用于本科教学,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启发式和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姚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化学酸碱概念的授课中,学生对“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难以理解,姚老师就用最易理解的“秤体重”来说明,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讲到分离方法的应用时,姚老师经常先将问题提出,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再通过联想和启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姚老师授课对象极广,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姚老师授课方式不同。对本科生授课注重基础教学、素质教育,硕士研究生则注重能力的培养,博士生除了能力培养更要求创新。

    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姚老师一直奉行的准则。即使是上了多年的基础课,他也是仔仔细细地备课。姚老师所带的研究生彭超说:“即使再忙,姚老师也没有缺过课。姚老师备课总是相当充分,上课时态度温和又不失威严,课上旁征博引,很多知识经他一说就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遇到难点问题,还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给我们听,直到我们弄懂了为止。”

                                        

    “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姚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姚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叫舒晚的学生,他的祖父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父亲也是一位书法家。在浓厚的书香熏陶下,舒晚从小喜欢书法,但上大学选择了应化专业,化学基础较差,抵触情绪很严重,每学期都有挂课,甚至到了即将退学的边缘。姚老师了解情况后,挤出时间多次找舒晚谈心,并专门辅导、鼓励他“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没有过不了的坎”。在姚老师的帮助下,舒晚努力学习,补上了所有课程,并在姚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极细心的。研究生高原说:“姚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过节的时候老师总是请我们一起去吃饭。过年回去的时候,老师总是要叮嘱我们路上注意安全,回到家里后一定要给他打电话或发短信报平安。”

    姚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经常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时也用自己的经费资助学生科技创新。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等多次获奖,其中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陕西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学生裴亮的博士论文还被评为2012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姚秉华老师经常说,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辛的,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与挑战,要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

    从教至今,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姚老师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在水污染控制与技术领域,他已主持并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12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2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2005年获陕西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0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2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同时,姚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在他的积极努力和带领下,1998年创办了“应用化学”本科专业,2003年创办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取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2011年取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同时取得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授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这是身为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姚老师的真实写照。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