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感人至深的采访,从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师道美德的浸润和光辉;这也是一次迟到的采访,但是我学到了很多,采访的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题记
邵建斌是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一名教师,主讲本科生《水力学》、《流体力学》和研究生《现代流场测试技术》,目前还是工卓101班的班主任。他从2001年开始任教,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邵老师始终坚持不断追求教学上的进步与创新。
教学依托课堂,更超越课堂
在邵老师看来,成功的教学就是把课堂的素质教育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这几年,邵老师一直试图利用课堂来进行素质教育,他的做法是:一、励志,引用与课堂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给学生树立榜样;二、认真反复修改课件,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精简课堂教学,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互动。为了讲好专业课,邵老师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请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帮助做课件,包括加入趣味图片和flash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几乎每节课都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究。
除了课堂,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方面,没有实践,就没有素质教育。正如美国创意教学家魏尔明所说:陈旧的科学示范教学、罐装的实验、经常阅读夸张的课文,将无法创造出会发问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如果没有发问,而试图利用“一言堂”教学搞素质教育,这不可能成功。正如游泳课用多媒体讲得再好,学生闭卷成绩再高,也学不会游泳。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活动富于挑战性,学生必须学会依靠群体的智慧,各取所长,集思广益,才能制作出成功的作品,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里十分重要。
邵老师从2007年底开始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一直坚持至今,他认为这种活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上,很多老师不愿意带本科生搞科研,就是因为项目要求理论基础偏高,而学生专业知识太少。大一大二的学生进入科技组后,先要有半年的前期培训,包括科技英语文献翻译,单片机系统,编程等等。这半年,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习惯团队协作,提高了演讲水平及沟通交流能力。最重要的,他们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老师大都是在授业,而忽略了首要任务——传道。邵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爱好,让学生离校后仍然能坚持在同一领域深入学习和实践,这种方式才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而这也是他甘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源动力。
你们不撤,老师就不撤
邵老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十分扎实。他曾经接手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分院委派的一个项目。原本项目预计需增加资金一千多万,在他重新规划设计之后,反而为业主节约了两千多万,设计院主动提出给予十万元奖励金。牢固的专业知识加上尽职尽责的态度,在他的带领下,科技组似乎应该一路顺风。
然而一路走来,科技组命途多舛。邵老师的原则是“不让学生花钱”,可是带了学生之后,他自己很少有闲暇来接横向项目挣钱,而学校的支持总是时断时续。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一直是困扰科技组发展的一个因素。
最让邵老师苦恼的,是部分学生因功利性太强而不能长期坚持,其次是招不到各个学院的学生来配合课题研究,而这也正是阻碍科技组综合发展的关键。一项作品设计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需要用到各类知识,而科技组的成员大部分都是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他们就需要学习大量综合知识,90%的学生一年左右就自动放弃了。邵老师回忆,在他带过的一百多人里面,能坚持3年的,也就六七个人。
做课题总是困难重重。学生选择科技组,就意味着没有闲暇的时间睡觉、打游戏、逛街,也不得不在考试前夕,一面熬夜做项目,一面复习课程。这些都是造成学生退出的原因。尤其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有的要专心考研,有的要找工作,思虑得很多。可是在科技组里,要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没有老师和标杆学生的支撑,很多人会缺失信心而退出。邵老师每天都会担心学生骨干打退堂鼓,他们若是离开,整个团队就会分崩离析。如果哪天有学生打电话说“老师,我怕坚持不了了”,邵老师就会叫他出来聊聊天,散散步,给予鼓励。
很多学生都很困惑,不知道大学学什么,自己要干什么。邵老师说,他们若有兴趣加入进来,只要能够坚持,就能明白自己要选择扎根的土地在哪儿。他认为,学生从小都是被老师安排着学习,不懂怎么安排自己。而在科技组里,通过课题研究,他们明白自己在队伍里面的角色,该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开始懂得规划是什么,该如何规划。
很多时候,由于经费和人才流失压力,邵老师也会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咱要不撤吧?可他心里明白,只要有一个学生说不撤,他就坚持把科技组担当起来。
在科技组里成长,学生们会收获更多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水利水电创新大赛在河海大学举行。那次科技组的参赛作品是“洗鞋机”。当时只能派4个人去,但是4个小组共有二十余人,最后只能让4个组长去。让邵老师欣慰的是,组员们虽然知道自己不能去,暑假也扎扎实实干了一个月,大家一起搜集资料,采购材料,对作品不断升级。参赛时,大家自我感觉都很好,万万没想到现场却有评委质疑“本科生不可能做出这么复杂的作品,一定是老师做的。”最后“洗鞋机”只获得了二等奖。当时学生都流泪了,觉得很委屈。大家把材料和录像带呈给大赛组委会作证明,最后答复却是评选结果已出,难以更改。邵老师说,虽然当时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觉得学生辛苦付出这么多,却未得到他们该得到的认可,但是主心骨怎么能倒?他只有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说,“能让评委质疑那就是对你们优秀能力的认证。”
“我们做科研一直秉承的原则就是不抄袭,不做假。对学生而言,宝贵的也不是那个奖状,而是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又迈出一步”。之后每次出去比赛时,邵老师都会给学生打预防针,说“去参与就好,不要想得什么奖,你得到的是历练”。这次学生去北京参加环境友好知识竞赛回来,组里最能干的一个孩子因为肺结核住院,原因是之前忙作品过度操劳,这让邵老师很是揪心。学生不想让家里人担心,邵老师就像家人一样给予他各方面的关怀和照顾。他说:“我帮助学生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
今年暑假,邵老师接手一个科研项目。那四十余天,他带研究生张帅每晚在多相流实验室熬到凌晨。接到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任务的时候,时间已经很吃紧,去河海大学的前一夜,他才把3个课件改好。比赛时他排在最后一个,感觉来自各个名校的老师讲得都不错,他的压力也很大。中午邵老师补了一会觉,轮到他的时侯发挥良好,评委们都听得扫去倦意,兴致勃勃。最后,邵老师捧了个特等奖!
“我带过很多的研究生,也有很多免试研究生,但他们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所以我相信,在科技组里成长,学生们会收获更多,一切新生事物在开始总是困难重重,但是未来总是美好,所以我们都要坚持。”
学生很努力 少的是支持
邵老师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博客,叫“若智的乌龟”,是供科技组交流的公共论坛。他认为自己和学生要坚持下去,就要做一个若智的乌龟,不去计较太多的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处低而不屈膝,自嘲而不自卑。面对诱惑时,不易志,面对讥讽时,不后悔。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为人。这样子的你,在聪明人眼里,可能是弱智,在了解你的人眼里,你好像是智慧的,这就够了。
这个比喻对于科技组的骨干来说非常恰当。他们把精力放在课题上,学业上就不会那么有竞争力,尤其是竞赛成绩不能加绩点,这就给不了他们在奖学金和保研上的优势,虽然他们的综合素质会比那些“纸上谈兵”者要好,很多方面却得不到照顾。如果他们不像若智的“乌龟”一样有一颗强大的心,他们就不可能坚持,取得“赛跑”的胜利。所以,如果学校允许用创新学分冲抵非学位课,把评奖学金、评优、保送研究生与创新实践挂钩,那么就会有更多喜欢创新,喜欢实践的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加入到科技活动中来,做他们真正喜欢的研究。
“我每天都很有压力,经常会失眠,只有把自己弄累一点,入睡就容易得多了。”听到邵老师这句话,我眼眶已微湿。邵老师说,现在科技组有四五个小组,借用系会议室根本不够用,项目器材摆不开,而且活动地点长期占用教研室,房间会比较乱,引起其他教师不满。“其实咱学校的孩子和清华北大的比,智商并不差,只是缺少成就的机会和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校可以多给些资金支持,营造一个设备完全的实验环境,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说不定都能做成实物。
张帅是邵老师的研究生,他目前研二,从大二加入科技组就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和邵老师关系特别好,经常背后直呼“老邵”。张帅现在会帮邵老师管管科技组,老师也就能比以前轻松一点。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我毕业之前,我要留下一个非常牛的团队!”他觉得,科技组是邵老师的心血,他一定要干出成色来。
整个采访过程中,邵老师很少谈及自己,话题不断往学生问题上引,他说,真正幸福的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他坚持着,他也希望那些爱创新的学生能有机会去享受这样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