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优秀团队:实现梦想的舞台
——访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2012-06-26 11:59 学生记者 宋汶珈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历经近9个月的时间,从校级选拔到省赛再到国赛,直至最后从全国79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一等奖。师徒4人像是走过西天取经路,途中有艰辛与汗水,但最终收获了“真经”与成长。

                                          一
    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张喜已经在工程训练中心工作了16个年头。从起初的两排平房到现在10500平米的建筑面积;从设备简陋、内容单一的教学车间到如今拥有总值2000余万元的各类设备2000余台套,以及31门课程和110项的工训项目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他可以说是工训中心发展的见证人。


    张老师笑谈,在比赛的那段日子里,有时候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也会不住地想,如何改良设计方案来加长行进距离,有关比赛的一切已然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节假日是常事,甚至有时侯学生一个电话,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到车间去现场指导。”
与传统讲台上的老师不同,张喜老师身上少了一些理论说教,多了一些实战经验,少了一些严肃,多了几分亲切。采访师徒4人的过程中,笑声不断,说他们是师父与徒弟,却更像是朋友,说他是老师,却更像师父一样温暖亲切,没有距离。

                              
    田晓凯、吴斌和李国强,3个机械专业的大四男孩儿,3个喜欢动脑更喜欢动手的课程实践爱好者,各有性格各有精彩。


    看到田晓凯,每个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孙悟空”,阳光、活泼、乐观、机灵,更是被大家称作团队的官方发言人。“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元旦的3天假,整个加工中心就我们3个人在加班,设计、加工作品,没有休息,没有娱乐,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确喜欢工训也有兴趣,所以即便是辛苦,也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提起这个小插曲,田晓凯脸上没有一点抱怨的神色。


    吴斌和李国强,身上则鲜明地留有国防生的特点:踏实、沉着、严谨。


    队长吴斌,大家公认的沙和尚,拥有扎实、丰富的机械知识,负责此次比赛的车床加工任务。“认识师父,我觉得就是一个缘字。在校初选的6个代表队中,我们这一队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所以不论在精度还是操作熟练度上,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都是一贯的严格。在我负责的车床加工部分,老师常常是亲自指导。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经过这场竞赛,在操作技术和工作态度上我都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三师弟李国强是全队最任劳任怨的一个,没有一点八戒的奸猾贪心,反倒是乐善好施,尽心尽力,还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张喜老师说:“说实话,起初给国强安排快速加工成型这一任务时,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放心,但是最后谁都没想到,平时至少要用3周时间来完成的工作,他一周之内就达到了相当好的技术水平。”


    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赛,对选手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仅需要在设计思想上具有创造性,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强大的知识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风险答辩环节,面对在场近300名的参赛者和专家学者,面对灵活的考题,兄弟3人沉着作答,灵活应变,以出色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工程实践知识赢得了风险答辩环节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正是在这一环节的出色表现使得代表队变“风险”为机会,跻身全国第十,名列西北赛区第一。


                       
    “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本省、本校,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训练实践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就拿这次比赛来讲,单纯物力上的投入就要近5000元,再加上人力估计能达到3万元;在一些材料的选用上,比如对航空铝这种高价位材料的使用,如果没有国家的拨款,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工训中心老师负责任的监管,不用说是取得成绩、获得荣誉,就是最基本的教学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张喜老师告诉记者。

    从2005年起,工程训练中心的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搬迁至新校区,并在当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评估中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07年7月,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系列转变背后的关于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理论课和完全实践课的有机结合,这一转变才真正地实现了给学生一个能力展示的舞台,把梦想变成现实。


    工训实践课的不同模块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用双手践行理念的窗,激发了同学对实践训练的兴趣。在这里,没有专业之分,更没有等级之别,无论是航模队员还是机器人制造团体,甚至只是一名普通的机械爱好者,只要你有想法,就有实现它的机会。
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题目和构想来到工训,从一个工业产品的角度,亲身经历了从构想、设计、制作、调试以及产品说明书的介绍这一系列工程。而且,工训里的老师大多都是从车间、工厂的“实战场”走出来的,其中还不乏高级工程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育且具有质的突破的成长。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