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威,1991年10月出生,湖北黄冈人,我校理学院应物091班学生。2010年3月开始基于液晶的强光选通探测器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项目论文入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并被评为10篇“最优秀论文”之一。2011年6月参加第八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二等奖,2011年10月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三等奖。
王坦,1992年出生,河南许昌人,我校理学院应物091班学生。研究方向为光强选通探测器,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液晶的直视型防眩光成像仪”,项目论文入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并被评为10篇“最优秀论文”之一,2011年6月参加第八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二等奖,2011年10月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三等奖。
记者:王水威、王坦,你们好!你们发表的《基于液晶的眼控防眩光成像仪》被评选为2011年10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10篇“最优秀论文”。这篇论文是陕西省高校交流论文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论文,你们能详细介绍一下比赛和论文撰写情况吗?
王水威:本次创新年会是由教育部、科技部主办,同济大学承办,共有来自全国的120所高校参与的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年会89篇交流论文和119件参展作品是从各高校推荐的336篇论文和318件科技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我们学校共有1篇论文和1件科技作品入选,其中,我们的论文《基于液晶的眼控防眩光成像仪》是基于我们项目组在《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The anti-glare detecto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修改而来的,该论文还参加了2010年8月1日至4日在昆明举行的“2010光电材料国际学术会议”。
记者:《基于液晶的眼控防眩光成像仪》论文“最优秀”在哪些方面?专家评语如何?
王坦:在年会上做报告时,我从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创新点、理论分析、实验结果、样机展示,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和同学做了介绍,专业评委一致认为:该项目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理论分析、实验结果,到最后做出了样机,从结构上来说很完整,体现了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内容上,该选题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良好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值得大家学习。
记者:作为大三学生,你们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请问你们是怎样开始自己的学习科研生活的?
王水威:我和王坦是一个班、一个宿舍的,所以我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大体一样。刚进入大学校园,我感觉空闲时间挺多的,但又不能虚度光阴,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在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我认识了唐远河老师实验室的杨旭三学长,他本科期间就代表我校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凭着对物理浓厚的兴趣,我找到了唐远河老师,希望增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让大学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就这样我们加入到了唐远河老师的液晶选通课题组。
记者:你们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并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这和科研道路上的孜孜以求是分不开的,你们是如何协调好自己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的?
王水威:我认为科研和专业学习是不冲突的,我更觉得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我们平时都是围绕我校制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学习的,而做实验搞研究,主要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从大一起我们的寒暑假就在实验室中度过的。
记者:潜心研究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参加课余活动和娱乐的时间大大减少,你认为把业余时间放在实验室就远离了快乐生活吗?如何保证在搞好学习和科研的同时,让业务生活丰富多彩?
王坦:说实话,本科生期间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的,自主性不大,这就更需要我们学会时间的管理与分配,网上有很多比较好的时间管理文章,我喜欢在课题研究没有思路的时候打打拳皇、反恐精英等游戏,这样让我有了充分的放松,之后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研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其实实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周末约几个同学一起打打球,我觉得都是很快乐的事情,只要把时间安排好,本科生搞好科研是完全可行的。
记者:从发表的论文和你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你们的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还是比较高的,你们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呢?
王水威:我课余期间看哲学、法学和经济学类书籍比较多点,如《柏拉图全集》、《国富论》等,除此之外,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我也比较喜欢。
王坦:进入大学阶段,我觉得要着重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比如说做一个课题,要求写一篇材料或论文,如果词不达意令人费解,那么再好的研究成果也只能是实验报告或者被扔进垃圾桶。平常我喜欢看《道德经》以及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学著作。
记者:请你们结合论文写作和投稿的经历,谈一下如何完成高质量的英文论文写作?
王水威:这里我要多说一点,学好外语,主要是口语和科技写作,这样才可以在国际期刊和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轻松自如地在会议上进行交流。关于英语论文写作我讲一下自己的体会,作为初学者,完全可以在文章结构和文章句法上套用科技论文的一些常用表达,这里关键是要仿写,但不是一味地抄袭或照搬,文章必须突出自己的选题背景、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专业性词汇。我看到过一种说法,外语文献讲究三个P——Project、Pattern、Process,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有的论坛上加了一个Price。
记者:你们认为本科生应该多参加学术活动吗?你们在这届挑战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你觉得这些经历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吗?
王水威:我觉得本科生还是应该多参加一下类似的比赛,而不是单单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要学以致用。对了,我想说参加比赛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整个过程,从选题立项、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到最后的比赛,每一个环节我都有所收获,比如团队的配合协作、坚韧、时间管理等,我觉得这些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次能取得一点点成绩算是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师长们的耐心指导帮助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采访手记:采访行将结束,有幸联系到王水威和王坦的指导老师唐远河教授,她说王水威和王坦能在第四届创新年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是和他们近两年的刻苦钻研、深入研究分不开的,也是与课题组成员张欢欢、徐永奎和张荀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首过去,一路坎坷一路歌;立足现在,几多忙碌几多乐;憧憬未来,天道酬勤。对于未来,两人打算考研,勤勤恳恳地为未来耕耘,播种大学,收获人生。

左起:张欢欢、王水威、张荀、王坦、徐永奎
我校参加创新年会团队,左起:校团委副书记张晓春、唐远河教授、
王水威、李言副校长、校团委书记田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