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静波、卢夏坤、楚天、陈宇超、李欢欢等人的作品《基于无人机航测数据分析的灾后救援系统》在挑战杯比赛中荣获陕西省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通过对08级卢夏坤同学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了在整个参赛过程中他们的付出以及收获,尽管过程很艰辛但他们更注重收获,更注重在两年的时间中与老师及队友所培养出的深厚的感情。
两年前的11月,我们报名参加了挑战杯比赛,那时刚上大二,怀着好奇和几分自信,在老师的安排下分了组,选好了要做的项目,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一路奋斗。
我们的课题是自动化学院的项目,由朱虹老师指导,朱老师是自动化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的项目分了不同的模块,有全景拼接,微弱目标和目标检测,超分辨率,三维重建,敏感区域隐藏,图像处理等,每个模块有一个或两个人负责,大家分工合作。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学院,对这个项目很不熟悉,专业知识不够,因此做起来非常吃力。于是我们就自己找资料,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每天都很忙,那时候对我们来说,上自习真的是一种很难得的幸福,能安安静静的坐在图书馆里上一次自习真的是一种奢求。大二的暑假和寒假,我们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在学校做项目。记得那时是在金花校区的教五楼楼顶教室一起做的。
我们团队里的牛人陈宇超,他一个人做分辨率这个模块,这部分很难做,有很多数学运算,因为有些计算用电脑做比较麻烦,所以他就用手算,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计算,他都仔仔细细的手算,后来,在程序调试时,他的分辨率调试结果最好。我们就送了他一个“超人”的外号,之后,他做的那一部分也就叫做“超分辨率”。还有全景拼接这一部分是自动化李欢欢和陈宇超一起做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李欢欢和陈宇超基本把沙盘重新做了一遍。我们软件部分做好了需要硬件来配合。硬件部分的控制电机和机械臂是由魏雯雯,王辉和冯青峰他们做的。他们也很辛苦,很多部件都是他们去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请教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动手做的。确实很令人佩服。我们的大二就这样在忙碌与奋斗中走过。
在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后,今年10月13日,我们去了大连理工参加国家级比赛。共呆了五天。我们团队是10个人,去了5个人。去的时候,朱虹老师和我们同去还为我们煮了20个鸡蛋,真的很感动。我们到了之后,张晓春老师晚上还带我们出去吃烧烤喝啤酒,像是大哥哥一样对待我们,我们都喊他春哥,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而不是老师。记得比赛期间有一天晚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过来给我们打气后,大家都没心思睡觉于是就“强行”把朱老师留下和老师聊天,老师也很开放的和我们聊她80年代时的故事,也不忘叫我们一一说说自己的故事,后来把我们都逗乐了。最让我们难忘的是走时老师给我们叠衣服。我们比赛穿的是正装,收拾时大家都不会叠西装。朱老师就过来给我们每一个人叠衣服,细心地放在行李箱里。旁边有老师打趣的说,他们这么大了还不会叠衣服吗?让他们自己叠去。朱老师笑着说:“也就这一次了,以后哪还有机会啊。”那时感觉真的很温暖,有妈妈的感觉。
比赛结束了,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除了明白成功真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与团对的合作。还有就是这次比赛使我们师生,团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犹记得回来时一下火车就看见自己的另外五个队友来接我们,他们向我们挥手,高兴地跑过来接我们的行李,真的像是亲人团聚了一样,好温暖。跟朱虹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更是学会了如何去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朱老师不仅指导我们的比赛,其他队来问老师问题时,老师也是热心的讲解,帮助解决问题。如同对待自己的团队。朱老师的严谨作风也让我们收益匪浅,在每次答辩前,朱老师总会提前通知我们,做预答辩,使我们的答辩尽量变得精炼。之后就能准备充分的参加正式答辩。我们想。这一生都不会忘了朱老师,她是我们尊敬的好长辈,好老师。做朱老师的学生,我们很幸福,也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