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中,我校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学生柏禹、蒋凯铭和吴强组成的“I things”队以创新作品“冷库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获团队三等奖。
“感知中国,物联天下”。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已经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首届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由中国电子协会主办。它不只是推广物联网的概念,也旨在发掘和培养相关人才。
“I things”
蒋凯铭:远远的,见他从那一排法国梧桐下穿过来,高大的身躯挺得直直的,戴了副框架眼镜,添了几分沉稳和睿智。“给,我们那没有杯子”,他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微笑时露出整齐而洁白的牙齿。这是我第一眼中的蒋凯铭:阳光,细心,温和。开朗的个性让他可以在球场上肆意驰骋,而感性的性格又能使他“一本书,一部电影,安静的过一个清闲的下午。”
柏禹:这个名字的主人出现的时候,我还有点愣神。高挑的身材,轻便的衣着,一头细卷发突出她小巧的瓜子脸。一面是理性成熟,因为她喜欢研读书籍;一面是活泼可爱,所以将童年的动漫梦延续至今。
吴强:跟大多数男生一样,喜欢听歌、打游戏、看电影,只是多了对自我的控制,对专业的认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I things”的由来,是取自物联网的英文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i”谐音“爱”,“I things”即表示“爱物联网”,又因名在其中,表达了对物联网技术的探求和亲近。
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同样的开朗、乐观,同样的热爱科技、热衷创新,同样爱舞动想象的翅膀;同样爱动手去构建心中的宏图,“I things”注定青春发亮。
创意源于发掘
灵感往往来自生活的细节,而细节需要敏锐的双眼。为了确定作品的主题,“I things”进行了一段前期调研。三人在探访西安周边企业的时候,发现水果行业在果品的保鲜和冷藏方面由于技术问题,常常导致果品腐坏而承受损失。如何延长果品的保鲜期,这正好可以从他们的专业知识切入。经过集体再次调查讨论,“I things”确定了“冷库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发主题。这个中心点不仅仅是对学术知识的一个探究,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创新的特色。
探索新大陆,有了航向,只要扬起鼓风的帆,哪怕它路途漫漫。“I things”紧锣密鼓地投入了实践环节:购买相关器材,如传感器、短消息网关;找好固定教研室;分配工作,每人不同模块,在确定时间内自主完成;每周开一到两次小会议,进行进度、难点和功能方面的讨论交流。
淬炼后的光华
没有哪一项作品的创作不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每天泡教研室是不是误了青春的欢乐时光?七八月炎热的酷暑够不够凑一个回家和休息的理由?偶尔憧憬得奖的可能会不会迷茫和退却?不!“I things”的回答坚定而干脆。从报名参加比赛的时候,从被选定为选手的时候,从“I things”组合诞生并着手工作的时候,三人心中的理念就从未动摇过。因为比赛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
即将上传作品的前一个月,“I things”忙得焦头烂额,每时每刻只有一根“急”的鞭子在催促着他们转动思考的陀螺。论文需要撰写和修改,技术文档需要准备,作品功能需要完善和测试。怎么都感觉不充分,原来还是会紧张、焦虑。因为努力过,所以在乎。
那一个月,每天重复的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小小的教研室里,静态的是空气,是阳光,是微风;动态的是他们飞速转动的神经,是不断操作的双手。一个暑假,他们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出游,没有时间睡懒觉。蒋凯铭甚至在教研室里住了好几天,忙着作品最后的扫尾工作。
当然,“I things”这个内外兼蓄的小团体,严谨的学术氛围后,也有轻松与温馨。相互间的鼓励是彼此的强心剂;累的时候一起讲讲笑话,聊聊天;偶尔“三国杀”,透露难得的玩性;一起去打羽毛球,运动中洋溢着勃发的朝气。
比赛的时候,“I things”三人共同演示了作品,之后由蒋凯铭进行讲解和答辩。出挑的作品和出色的表现使他们从二百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团体三等奖。
“I things”最终,绽放了他们淬炼后的光华。
亦师亦友的领队
作为“I things”背后的宝塔,李军怀老师是成功的带队者。20年的从教生涯不仅仅使他在专业知识方面造诣精深,在培养学生,挖掘人才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和经验。
李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富有实践和创新精神,不能一味攻读理论,成为纸上谈兵者,而且要善于跟老师交流。不管是学术问题还是生活、价值观问题,老师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疑难解析。采访中的李老师,温和细心,不由想起“I things”说过的话:“我们跟老师在创作期间是完全融合的,大家一起学,一起玩,亦师亦友,颇为和谐。”
对于比赛的结果,师生看法一致。虽然不如预想中好,但是在过程里,他们收获了友谊、知识。在与外校团队的交流中,别人的闪光点折射出自我的不足,他们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左起:柏禹、李军怀老师、吴强、蒋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