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人物风采:勤奋务实,稳扎稳打,不断取得科技新成就
——理学院侯磊博士访谈录
2011-04-26 12:24 王佳 管林啸 朱建伟 李鹏 熊磊 

 

    侯磊,男,1978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南沈丘人,西安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教师,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07级在职博士生。2008.7—2010.10期间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访问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曾于2001年,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工作后,多次荣获“校先进科研工作者”,“校先进个人”,“青年骨干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973项目。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五项。

 

  记者:您在美国伦斯勒大学访问进修两年,请问在国外进修期间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您觉得国内外教育最大不同是什么?
  
  侯磊:2008年月我被学校派往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访问进修,为期两年,在美期间对美国的科研工作者感受颇深,总体感受是:1)不浮躁。不管做科研的,搞教学的,还是行政人员,都各尽其职,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实事求是。写实验报告、发表论文都如实报道研究结果,没有篡改数据,或者剽窃的情况。3)具有团队精神。我所在的课题组中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在遇到问题时,每位成员都积极地献言进策;不管那位成员遇到困难,其他成员都会毫无保留的去帮忙。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团结协作,整个课题组具有国际一流的研究水平。4)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美国人的思维都比较活跃,他们不会一味的效仿别人,跟着别人走。在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做出新的结果,所以总会有创新。这一切决定了美国的科技实力是很多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我认为国内本科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不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美国的大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进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做课题,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美国的学生都自觉地独立完成作业的,通常布置的作业很难,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做作业很辛苦,因此知识点学的很扎实,而且逐渐掌握娴熟的文献检索技巧。
  
  记者:你在美国的指导老师张希成教授曾评价您是近十几年来,他所接受的上百个访问学者中最优秀的一个,请谈一谈访问进修的成效如何?对您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帮助?
  
  侯磊:我在美国进修的科研机构是被誉为THz之父的张希成教授领导的伦斯勒理工学院THz研究中心。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从事THz研究的实验条件。在那里我学会了使用很多在国内以前从没有见过的高精尖仪器;参与到代表世界上THz研究顶级水平的研究团队中,通过相互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导师开始比较信任地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我。目前进行的太赫兹辉光放电探测器的研制在国际上只有两家在研究,通过努力,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并申请到一项美国空军的一期研究课题。


    回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共建项目的资助下,开始筹建西安理工大学太赫兹实验室。因为有相关经验,我们利用有限的资金筹建了一间70平米的超净实验室,购买一台性能优良的飞秒激光器,四个大型的光学平台,一套小型太赫兹源和探测器,四套高精度电动平移台,若干光学组件。这些仪器足够我们搭建一套太赫兹是与光谱系统、一套太赫兹成像系统,一套光泵浦太赫兹探测系统,以及用于太赫兹辉光放电探测器研究和太赫兹参量振荡器研究的部分组件。
  
  记者:您认为出国进修对于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吗?能给教学、科研带来多大的好处?
  
  侯磊:出国进修对于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我校教师中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还不多,具有国外名校博士学位的更是寥寥无几。我国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落后国外几十年,因此选送我校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视野,结合我校的特点开展新的研究工作,带动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访问期间要和对方高校的教师以及学生接触,从而可以学习到国外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回国后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作用。我建议在培养教师时应选送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这样才能保证进修质量;同时进修时间应该在一年以上,这样能更好地融入到国外的研究团队中,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些工作,回国后能够真正的独立开展工作。

  记者:您曾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请您结合个人经验谈一谈在科研选题、论文写作、投稿等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完成英文论文写作?
  
  侯磊:科研选题一定要建立在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同行的工作有什么不足?什么工作可以做?什么工作具有创新性等。创新可以划分为:革命性创新、革新性创新、理论性创新或技术性创新、实验创新。革命性创新是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革新性创新是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但是比革命性创新次之的创新;在硕士或者博士阶段要求我们做到在理论性创新、技术性创新或实验创新。


    论文写作方面:首先要有研究成果才能谈及写论文,这时候要先了解期刊的要求,有些期刊是偏理论的,对实验结果的报道就不合适;有些是快报的形式,就要求报道的结果要新。 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该具有下面十个要素:
1)原创性;2)创新性;3)题目合适;4)摘要精练;5)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6)图表清晰;7)英语表达流畅,语法拼写准确无误;8)参考文献新而且有代表性;9)满足期刊的要求;10)可读性好。


     英文文章的写作和注意事项可以归纳为:


     (1) 题目: 总的原则是,题目应确切、概括性强、体现创新性、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目字数越少越好。


     (2)摘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应用等,与结论不重复,体现整个文章的结论和思想。


     (3)引言:首先,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的简洁明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其次,对文献的总结回顾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的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文献要尽量全面客观。不要对相似文献避而不引,或者只引别人早期的工作,这会让人感到你对该领域了解不够,甚至是有意回避。更不能贬低别人的研究工作。再次,就是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紧紧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最后,总结性地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描述,为引言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4)正文: 这部分主要描述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方法,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条件,并如实公布有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等。


     (5)结论:首先,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本研究有什么意义。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资金越来越多,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也取得了很多高科技成就,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而且当前存在着人才流失、社会功利化、浮躁成风等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现状?

  侯磊: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条件日益好转,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科技的发展,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居住在国外的华人科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忘记祖国,还依然怀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希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也在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随着我国科研条件的好转,吸引人才机制的完善,人才流失现象会逐渐减少,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科技工作者回国工作。

  记者:您本科所学专业是应用化学,硕士改为物理电子学,专业跨度很大,请谈一谈跨专业需要注意什么?
  
  侯磊:跨专业一定要出于自己的喜爱而不是只为了找个好工作,我很喜欢化学,但更喜欢物理。本科毕业时有被报送到物理系上研究生的机会,所以就毅然转了专业。跨专业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慎重选择。就我而言,大学四年没有学过物理学的专业课程,研究生才开始补,所以在开始阶段很吃力,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不懂。后来都是用到什么补什么,算是有了一些积累,基本可以应付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但是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掌握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其实转专业也好,继续读本专业也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这样才有可能学好。就专业的选择来说,我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什么专业,学好了都是人才。
  
  记者:您作为在职博士生,教学与研究面面俱到、样样出色,获得很多来之不易的荣誉,请您谈一谈你是怎样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的?
  
  侯磊:作为教师,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它的事情都是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去做的。因此,站稳讲台是第一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把备课、授课、批阅作业作为首要任务。利用完成教学以外的时间去做科研。当然,随着教学课程逐渐熟悉,可以利用较多的时间来做研究。其实更多的科研时间是靠牺牲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换来的,所以常常利用晚上、周末、假期来做研究。

  记者:您于2001年参加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并取得全国一等奖的佳绩,您认为本科生应该多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吗?参加“挑战杯”的经历是否影响您的人生轨迹?
  
  侯磊:我认为本科生应该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或实践活动,要学以致用,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挑战杯的经历对我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参加挑战杯,我现在的专业可能还是化学。而在参加挑战杯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施卫教授的指导,后来就转到了物理系,师从施卫教授。在施卫教授的精心培养和关怀下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对我来说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你曾说过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必须具三项基本素质:理论、模拟、实验技能,除此之外,应有较强的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相关技能,您认为如何在实践中锻炼这些基本技能?
  
  侯磊:对于一个博士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要系统地学好、学透、学精和本专业相关知识,这样方能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其次,模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效的研究手段,如果不具备实验条件,可以通过模拟进行验证;如果有了实验结果,通过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能够更好地说明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应具备高超的实验技能。如果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学模拟预言了某种实验结果,就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而对于实验的设计,往往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比如实验仪器的选择,系统的搭建,数据的采集等等。对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出现的偏差,应该能够分析出是由于实验中的哪些因素导致的。实验技能的培养靠多去实验室,多做实验,多思考,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一篇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往往在这三方面都有体现。


  英语和计算机是基本的工具,研究生要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可以无障碍地读懂英文文章,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最初的阶段可能花一周时间才能读懂一篇文章,但是不要有畏惧的心理,因为这个阶段对专业词汇还不够熟悉。当读到二十篇左右的文章时,专业词汇就不再是问题了。下一个阶段难点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不全是英语的问题。坚持一两天读一篇文章,持之以恒,阅读速度就会慢慢提高。


  关于计算机能力,除了会用office之外,还应该掌握自己专业所要求的编程软件,另外还要学会一些作图软件,能够把实验、数据等以二维、三维、动画的方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