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再见当年的恩师
——唐家驹、魏恒星、李郝林访谈录
2019-05-09 17:51 学生记者 田乐 

 

                             唐家驹

 

 

                             魏恒星

 

                              李郝林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放下手中的活计,重新拿上课本,走进久别的教室里。时至今日已经四十多年了,学校的老楼都在,让人回忆满满啊。”陕西机械学院量仪77级校友魏恒星先生略有思索,“那是恢复高考第一年,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工厂、农村再次走向学校。我们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几乎没有不刻苦用功的学生。”

“咱们机械专业的,毕业要求是四张A0图纸装配图,走上工作岗位,画得图无需修改,直接可以送厂加工。”陕西机械学院量仪78级校友李郝林先生这样回忆说。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一代校友深深践行之,吾辈当勉励。在当今看来日常的课堂生活,在当时可是令人倍感珍惜的时光。

“我记得当时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场面是,第一学期,第一堂课时,当值日生喊道:‘起立’,大家齐声:‘老师好’,老师顿时哽咽起来,紧接着泪水夺眶而出,”魏恒星看出了我的诧异,解释说:“老师们也是重回讲台,面对熟悉的教室、座下的学生难免激动万分,因此老师们也对这机会珍惜得很,自然对教学重视得无以复加。”

“唐老师,唐家驹,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他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就职于北京机械学院,后跟随学校西迁汉中,北上西安,是我们量仪系元老级人物。他今天也回来啦。”

此时,唐家驹就坐在对面,慈祥地笑着。唐家驹先生,生于1938年,出身贫寒,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秉承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精神,于1959年考取合肥工业大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由于品学兼优,1964年毕业时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学院任教。

唐家驹先生从1964年开始,就和西安理工大学结下了缘分,那时还是北京机械学院。1970年学院搬迁至西安,唐家驹先生在1976年至1993年担任精密仪器系主任,主政精仪工作25年。同时兼任西北地区技术监督教育中心主任。在这期间,唐家驹先生为学科建设注入了大量心血,大刀阔斧,改造“精密仪器”专业。

“在这期间,我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件是专业建设,另一件是教材建设。直到今日我都主张‘专业基础要打好,专业面要拓宽’这个观点。当时学院机、电专业蓬勃发展,而仪却略有滞后。恰逢当时的领导许泾源开专业建设会,讨论机、电专业发展,我使出全身解数使得会议延长了半天,来讨论精仪专业的发展,构建机电仪一体化,为精仪专业立足。专业有了立足与发展,在我的推动下,在本科教育方面又将其专业面扩大到标准化质量检测和计量技术与管理方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在1983年就建立了精密仪器硕士点。”唐家驹先生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改造离不开相应教材的支撑。在这段时间里,唐家驹先生编写的教材有《计量管理》、“计量技术”丛书(9个分册)、《几何量计量》等15部,其中《计量管理》收录到“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中,与钱三强先生、钱学森先生等人之著作同享“要览”。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唐家驹先生不逐名利,实乃学术楷模。唐家驹先生回忆到:“我在1978年原本可以定位讲师,但是1983年才定。是因为在1978年时我让于两位比我毕业早的老师了。”

唐家驹先生学识之渊博,为专业带来长足之发展,与其君子般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可谓践行了“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位先生,从彼时的刻苦求学到此时的“功成名就”,虽坎坷,却不曾屈服懊恼,凭借的便是“艰苦奋斗、踏踏实实、治学严谨”的精神。起初老师把“治学严谨、艰苦朴素、奋斗不止”之精神带到了学院,学院又感染了学生,如此无穷尽也,才有了学院(校)今日之发展!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