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同班共读,经典分享”读书交流比赛节目之《我想要相信》
2016-11-30 23:06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141班的王曦頔,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想要相信。

    在同班共读活动中,我们班选择了周濂所写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今天我站在这里,理应是对一本书的推荐和分享,但我写着写着这篇演讲稿,觉得我不止想说这一本书,更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想到的更多东西。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不平衡的人。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特别平衡,他一定没什么可说的,一切写作的欲望,一切真的有话说的人都一定有他的不平衡:对社会的不平衡,对事件的不平衡,亦或者对自己的不平衡...

    同样的,好的读者也一定是个不平衡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问诸如“阅读的意义”一类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说:年纪渐长,我慢慢发现阅读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甚至不是为了让不平衡之人变得平衡而温和,而是为了从书中去寻找另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不平衡的存在———

    周濂,便是书中那个与我的不平衡万分相像之人。

    这本书一共21万字,分为4个大部分,以一篇篇随笔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从中摘选了几个能够“一猛子扎进我心里”的句子来作为我为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切入点。

      【我想要相信。他想要相信。我知道大家,都想要相信。】

    周濂在书中写到,当失败成为习惯,当对改变不抱有任何信心,我们也就只剩下了“我不相信”这句喊话。

    身处这个不断变化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国家,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我不相信”强迫症,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相信别人,相信政府呢?

     前文我提到过所谓“平衡”。我渐渐以为,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种“虚假不平衡。”中国人想要相信,但发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好像并不足以改变什么,于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不择手段获利的人,越来越多的不公正却投诉无门,一群一群“键盘侠”跳出来,指手画脚,而事情过去三天,再也没人想得起来。路人继续冷漠地走着自己路,继续想要相信却不去相信。悲剧不发生在自己头上,大家永远都只是个键盘侠。

               【没有信仰,就没有安全感】

    “我养过一只小狗,见到任何人都会扑通倒地,然后亮出柔软的腹部邀请被抚摸,这种因为对世界懵懂无知而拥有的绝对安全感真叫人嫉妒。”

    而我想说,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不一定要对世界懵懂无知才可以拥有这样的安全感。

     当一个人走得越快的时候,越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那些争名夺利的人都快飞起来了。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不安全”,归根结底是信仰的缺失。做坏事的人没有信仰,做好事的人也没有信仰,眼前坏人获了利,大家就总觉得好人也难当。

    人这一生,迟早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或者上帝,或者组织,或者其他任何东西,问题在于,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经过百转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挣扎?在交付之后,在那个更高的存在者的阴影下面,你是否还保有哪怕一丁点的怀疑和反思?

    我记得《中国,再启动》中有一部分关于中国人的信仰的叙述,白岩松说,在中国,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这个信仰指的不一定是宗教,而是要有敬畏。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

        【既然我们都不愿陷于盲。那就先自我改善吧】

    近年来抗战的片子很多,每当出现共产党人高昂着头颅献身的时候,他们大都会说:“我不怕死,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总会有观众说他们傻,留一条命在难道不比什么都强。然而,如果始终没有一个又一个单薄的人选择了有意义的死,又怎会有如今的美好生活?

    亦或者我们可以说,对于现如今更多的普通人来,治愈一个时代就可以治愈他们。

    光明与温暖不是理应同在的吗?为什么会有光明但寒冷的地方,或者黑暗但温暖的所在呢?

    看到作者发出这句疑问,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的心在那一刻突然疼了一下。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也怀疑过,我也愤怒过,我想为什么会有亡命之徒滥杀无辜,为什么会有为获取暴利不择手段的黑心商贩,为什么会有贪官污吏依然在趾高气昂地搜刮民脂民膏,我想这个中国究竟还可以变好吗?我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站在阳光下认真地没有顾忌地与陌生人握手拥抱?

    后来我渐渐明白,既然我们都不愿陷于盲,那么中国在做出改善,我们更需要进行自我改善。

    我当然明白制度的稳定性要远甚于人格的稳定性,但我同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

    说到每个人,就不得不从我们自己说起。

    作为职业受骗者的我们仍旧停留在“我呸”的阶段。“没有新的语言,也没有新的方式,没有新的力量能够表达新的感情。”

    其实我想,我们可以有方式来改变。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一个又一个大学生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们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

    书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大学校园盛产‘无名氏’”。作者说“如今的大学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人情味儿的自助性社会”。

    细想想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不无道理。我们过了12年的“有自己的教室,有自己的座位,有自己的同桌,有家的感觉”的学生生活,突然来到大学,从一个教室跑到另一个教室上课,早上起不来翘了课也没人知道,晚上去网吧通宵上网也不会有班主任来揪着耳朵拽回去,只有你去找老师,绝不可能再有老师追着你跑。

    你是自由了?还是失落了?你会不会也时常觉得自己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无名氏”?

    他们会一方面忙不迭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强求自己在考试时门门得优。在这种全方位恶性竞争的氛围下,只可能造就出彻底的赢家和彻底的输家。

    我把这段话想了很久。因为我就是一个“忙不迭地参加社团活动的人”,在学生会中担任职务,同时也是班长,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和学习,真的感觉忙碌而有压力。那作者又何以说到赢家和输家呢?其实我想,一个人一旦担负起责任,就想去做一些事情,一旦做了一些事情,就一定是会想得到等身的荣誉的。然而一旦一个学生干部这样去想,就会违背许多初衷。如果忘了初心,你就输了。

    所有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了“有德行”。一个人想要改善自己,有三个层面,一个要立言,一个要立功,一个要立德。冯友兰先生曾说,立言需要天才,立功也就是事业有成,需要机缘,他说只有立德是最高境界,成本最低,可是最难。

     有德行的人多是被造就出来的,没有德行的人多是被纵容出来的。我想这也就是我做学生工作的初衷。我想让自己有一个信仰,而不是陷于盲。我想被造就成一个更好的人,然后用这个渠道去努力让更多的人变好。虽然我时时感到如周濂所说的“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但我还是会忍不住偷偷地想,改变也许在发生呢。

    我在“校内网”挂出帖子后不久,一个研一的孩子来找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他因故缺课,一周后当他进入教室的时候,老师递给他一张纸,说:“你上周没有来,这是给你留的课程讲义。”这个孩子说,研究生这一年里,这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无名氏”。

    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曾经也就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说给北大学子,而今天,这样的话我同样想说给每个大学生: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今后,我会对更多人说,我想要相信。

    也许他们会扑哧笑出来:“你太天真了。”

    但我也会笑着回答:“凡事信以为真。”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这样的字句很扎实,就像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它通向远方,但绝不虚无和缥缈。

    我想要相信。希望你们也是。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