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发现、树立、宣传一批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西理工精神的青春典型,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可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全校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3月20日发文,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中国梦·青年志’——寻找身边的好青年”活动。本报学生记者采访了我校部分201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将他们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志愿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青春故事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石强勇:生活可以过得很精彩
石强勇,199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印刷工程专业,印093班学生。曾先后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陕西省第八届西安高新“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级“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五四红旗团员标兵、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并申请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海滨小镇,2009年从长乐华侨中学毕业后,怀揣着求知、成长的梦想,来到了西安理工大学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如今,我在学校已度过三个春秋。三年多来,我为理想奋斗过,有过辛酸有过泪水,但也收获过成功的喜悦。蓦然回首,我为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成为西安理工大学学子感到自豪!
汗水浇灌新收获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亦没有捷径,作为一名以学习为本的学生,我所能做的,就是让辛勤的汗水在求知征途上流得更多一些,让追赶的脚步迈得更快一些。
入校的第一天,我就为自己勾画了一份满满的作息时间表,那就是我实现理想的清单。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要想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那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强化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每天我都是清晨操场上的晨读者中的一员,而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三年多。如今,我的英语实力让同学们都惊讶不已,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均为优秀,入校那个有点大舌头的南方孩子,现在已经能够运用英语熟练的交流。面对入校后第一门难度较大的工程制图课程,每天,我带着制图工具往返于宿舍和教室之间,布图、描点、画线、打剖面,舍友们都取笑我,“那块板子都快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了”。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当年的工图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我的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如今我已能够熟练地为大一学弟学妹们指导工图课程;为了能更早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除了学生工作以外,自习室、图书馆、工程训练中心几乎就是我一天生活的全部。如果白天太忙,那就挑灯夜读;如果疲惫不堪,那就坐在床上看书,直到累得睡着。渐渐的,我攻克了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学会了去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灵活地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很多人眼里枯燥无味的专业也逐渐变得生动起来,我从繁琐的公式推导中感受到了逻辑与理性的力量,从复杂多变的机械结构中体会到了创新与变化的奥妙,在简单的画板和布线之间感受到了发明和改进的快乐,而这样的学习体验,常常会让我兴奋不已。天道酬勤,付出的汗水浇灌了收获的喜悦,大学三年,我的学习总成绩一直名列学院第一,连续两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标兵”、“五四红旗团员标兵”,并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次校一等奖学金和东风印刷奖学金。一个个成长的足迹,昭示着我奋斗前行、改变命运的决心。
科研实践新天地
“从书桌上瞭望世界是危险的”。在忙碌的学习之余,科研实践活动总是我最大的天地。大一的暑假,在我的积极申请下,我被选中参加学院“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项目制作,当时我们的团队中,有研究生、大四国防生、大三学长,还有我的同班同学,而我只是当中最普通的一员。西安的夏天接近40度,十几个人挤在实验室里,汗水夹杂在电钻、砂轮、榔头的嘈杂声中,从一无所知,打杂跑腿,到逐渐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协调整个团队的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放弃了所有周末假期,为了能提早几天回校制作项目,那年正月十五,我放弃与父母家人团聚的机会,独自一人坐上返校的火车,临别时,父亲那鼓励的目光让我倍感温馨,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好成绩。
辛勤的付出总会伴随着丰厚回报,2011年,在参加陕西省第八届“挑战杯”竞赛的参赛队伍中,我是唯一一名以大二学生身份参赛的项目负责人,最终我们的项目“可自动换靶、报靶的自动打靶机”获得了陕西省“三等奖”,同时获得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这次收获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此机械设计变成了我学习之余的最大爱好。一年后,由我设计制作的“号码识别验钞机”再次斩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大三时,我所设计的“可上楼工具小车”获得了第二十届校科技节一等奖,并获校创新成果二等奖。同时,我主持了“绿色印刷在中国”全国主题调研项目,带领全组成员奔赴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开展问卷调查和绿色印刷知识宣传活动,最终我们的实践队荣膺校优秀社会实践队,根据调研结果所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当年的陕西省节能减排创意大赛中荣膺优秀奖。如今,回想起在实验室里披星戴月的紧张备战,图书馆里埋头翻书查阅资料,竞赛场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我要说,“在这片新天地中,我找到了我最大的价值,这是我不断求索的梦想之路”。
服务同学创新自我
大学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我的大学生涯中,学生工作同样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从担任班级团支书,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红歌大合唱”、“走进儿童村——关心弱势儿童”活动,到一名筹划、组织学校中秋晚会的学生会秘书处干部,到出任印刷包装工程学院第一届科技创新协会主席一职,我经历了整整3年的磨砺、考验、挑战甚至打击,其中有多少辛酸不为人所知。“我给你一个头衔和五百块钱的启动基金,你来把咱们院的科协办起来”,这是我出任科协主席时,指导老师对我说的,当时我才大二,稚嫩,一无所知,我组建自己的团队、开始纳新、申请办公室、开展科技节活动,在任期的两年里,付出的太多太多,多少个日子,晚上11点,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搭上最后一班公交往返于新老校区;多少个节假日,我坐在电脑前修改活动策划直到次日凌晨。但是,当我们成功举办了学院第十五届科技节的时候,曾经认为我不可能成功的同学向我竖起了拇指;我们的指导老师特意打电话对我说:“没想到你们能把学院的科技节办得这么好”,一切辛劳都归于欣慰。如今,印刷包装工程学院科协已经发展成为有固定成员八十余名,在同学中享有良好口碑的学生组织,而由我所倡导的“服务同学、提升自我” 的科协宗旨也已深入院科协每一名成员心中。同时,我也一直虚心向学院的每一位老师学习,为了能更好发挥学生科协在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上的推动组织作用,我作为唯一一个学生发起人,和指导老师成功申报“提高本科生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教学研究项目。在老师细心指导下,我所撰写的《科研实践是印刷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文也在《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系列的学生工作让我积累了为人处世之道,提高了组织协调之能力,我做在其中,乐在其中,有所锻炼,有所成长。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我庆幸自己没有虚度,我积累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现在我要说,我的大学时代还没结束,我还将继续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个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而我已经坚定信念,锁定目标,要将自己的生命乐章谱写得华丽动听。
李石:苦寒之后梅花香
李石,1990年3月出生,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力学091班学生。2009-2010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2010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二等奖,2012年获得美国数学建模二等奖和陕西数学竞赛三等奖。连续2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及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严寒之后方闻梅香,风雨之后方见彩虹,经过苦难的磨砺之后才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李石这样来谈自己的苦难经历,他也曾这样比喻自己“我是一个只知前进从不后退的小蜗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坚持不懈地去寻找头顶那片蔚蓝的天空。”
母爱——源泉动力
李石出生在吉林省一个普通的农家,10岁时,父亲意外离世,一瞬间家里的担子都压在了母亲孱弱的肩上。面对两个年幼的儿子,坚强的母亲擦干眼泪,毅然扛起抚养他们长大的重任。父亲去世后,母亲被迫带着李石和哥哥搬到外婆家,承包了30亩地,靠种植玉米和水稻供养他和哥哥读书。在他的印象里,母亲总是弯着腰忙碌在田间地头。年幼的李石很懂事,他总是一放学就帮助母亲在地里劳动,母亲在地里干多久他就能坚持干多久,从不喊累。
为了母亲,小学时,李石就很努力地学习。幼年的李石并不聪慧,但他说:“别人学一小时我就学两小时。一篇课文,别人只需用一小时来记,我就花三四个小时来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在李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高中时李石开始了住校生活,沉重的学习任务使他很少回家。高三的时候,无论地里活多忙,母亲都会去学校看他,知道他学习压力大,去时都会给他带牛奶,家里经济一直很紧张,可读高三的一年里,李石每天都会喝到香甜的牛奶。
“记得小时候,我病了,我妈很晚才从地里回来,看见我发烧,顾不得休息,背起我摸黑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到邻村去看病,回来都晚上12点多了,第二天她还是按时起床去地里劳动。现在正是收玉米种水稻的时候,地里活很多,前天,我给我妈打电话,我妈说她每天3点就得起来去地里。”谈到这里,李石喉咙有些哽咽。父亲的离世使母亲担负着太多重担,为了供他读书,母亲默默地付出,在田间地头一干就是十几年。对母亲,李石有着深深的愧欠。谈到学习的动力,他很坦白地说:“我刻苦学习是为了拿到奖学金,为了让我的母亲少辛苦一些。”
关怀——温暖在心
父亲离世过早,留给李石印象并不深刻。可他的小姨给了他一份特别的关爱,一份和母爱一样深的亲人之爱。
“只要你想上学,我肯定会供你,卖房子我都供你。”小姨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如冬日里的暖阳,一直温暖着李石的心,令他感受到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意,也给了他继续读书的勇气和动力。
李石的小姨是80年代依靠知识走出农村的范例。现在,小姨在吉林通化铁路上做会计,生活充裕。小姨是李石的榜样,李石告诉自己,要想改变自己的状况就必须努力学习,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
大学期间,小姨经常给李石买衣物,知道他参加数学建模,编写程序等都要用到计算机,小姨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在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时,李石要赶回学校参赛,姨夫怕李石坐硬座不舒服,影响了比赛,专门给李石买了卧铺票,还叮嘱他不要有压力。小表弟成绩不好,小姨常常训斥小表弟,要他多学学别人孩子,表弟一听自己的母亲夸赞别人孩子,总会不服气,可每次只要提到的是表哥李石,他就不吱声了。在小表弟心里,这位表哥和亲哥哥一样,他不会嫉妒自己的亲哥哥。小姨全家的关爱,李石一直深深感激着。他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对得起亲人的每一份关爱。
成功——勤勉奋斗
大一期中考试,李石成绩优秀被选入理综实验班,从此开始了他做数学建模的大学生活。参加理综实验班后,他也开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他要求自己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制定的目标从未因一时懒散而改变。2011年的暑假,他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参加培训,西安夏日的天气特别炎热,他和队友们每天都早起学习和训练,有时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常常很晚才吃饭,虽然辛苦,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乐在其中。2011年他们团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同年冬天,李石又参加了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二等奖。2012年李石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数学竞赛,获得三等奖。这一连串的荣誉使他深深地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就会成功。”这个道理。
当谈到自己的专业,李石马上来了兴致,和我们谈起了他最爱读的一本书《拉家常说力学》,这本书讲的是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水滴石穿是怎么回事吗?”他笑着问我们,随后他朗朗谈道:“水滴石穿可不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由于水流长时间冲刷岩石造成的,而是水滴在溅开的瞬间形成了空泡,是空泡将坚硬的岩石咬去的。江河湖海里流水拍击岩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些都是水的空泡在作用,力学很有趣吧?”他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李石很喜欢编程,在他看来,所有的语言都是相通的,他可以用好多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生活中,李石为人十分谦虚、平时乐于帮助同学。周围好多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是大家名符其实的小老师。在后来的考研复习中,他的舍友郑晓锋在他的帮助下顺利考上了我校土木专业的研究生。
除了学习外,李石还在我校勤工俭学。大一下学期,李石在张明老师的推荐下,在校图书馆工作。他每天去图书馆整理书架,一次工作两小时,一个月可以得到150元。虽然钱很少,但李石还是勤勤恳恳每天按时去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珍贵的经历,我第一次自己挣到钱。”他微笑着说。
坚持——追梦不息
为了以后能够陪母亲的时间多一些,他选择了考取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跨校考研是一项很艰难的事情。李石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努力、坚持、加油。为了复习,2012年的暑假他没有回家,过着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3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他成功地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公费研究生。 大连理工工程力学专业在全国公费招生只有58个名额,李石初赛的名次是第55名,可喜的是,复赛中他成绩突出,名次升至35名,被大连理工工程力学专业录取。
李石非常热爱科研,他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留在大连理工从事科研工作。“我想好好努力,让妈妈过上好日子,我想要报答小姨这些年来的照顾,想要报答国家对我们这些山村里的孩子的照顾,我大学四年的学费都来自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要不是国家对于我们这些贫困学子的关心,我根本没钱读书。这是我的愿望,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我一直在努力。”说到这里,李石脸上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优秀毕业生推荐表中,李石这样写道:“我曾看见过这样一段话:每天逛着淘宝、挂着QQ、刷着微博,干着80岁老太太都能干的事,还要青春有什么用。所以在我们青春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磨练成一把利剑,为将来披荆斩棘。”
历经锤炼的宝剑才会有锐利的刀锋,捱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才会散发出更加清幽的梅香。生活的苦难磨砺了李石的意志,使他拥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他笑对自己经历的苦难,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