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英才:高山上的雪莲,它开在攀登者的心头
——访第七届清华大学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二等奖团队
2012-11-21 10:09 学生记者 王小玉 

 

    2012年7月,由我校水利水电学院邵建斌教师指导的课题组参赛队,携作品《基于海岛开发下的水下风帆发电装置》,赴北京参加了第七届清华大学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终审答辩。此次共有来自包括西安理工大学在内的12支参赛队伍参加了最后实物类作品的决赛。我校参赛队通过作品的完整展示和优秀的答辩,最终获得二等奖。

    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的宗旨是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是清华大学最高规格赛事——七星级赛事之一。

                                                                  相聚科技组,起步万里程

    王剑锋,农水091,喜欢读书和做小发明。大一入学的时候他就决定,自己的大学要和高中有所不同。之后他从团委书记处得知学院有项目组的消息,非常感兴趣。选择课题组,是因为当时只有邵老师的项目没有专业限制。

    李雪源,电力092,钢琴九级,喜欢英语,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大一的时候看项目单,对邵老师的“风筝发电”很感兴趣,便加入了进来。

    延肖何,电力092,喜欢运动,组织沟通能力比较强。大二的时候通过李雪源进入课题组,开始有机会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由于时间原因,上述三人代表课题组接受了采访。从这个小团队就可以看出,课题组里的人可以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但是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通过实践研究获得更多的成长历练。

    刚开始进入课题组,他们要接受半年的前期训练,包括科技文献翻译,编程,和单片机系统等等。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每天面对一堆翻译不完的英语专业文献。王剑锋回忆,大一的暑假,他每天都是早上八九点钟去金花,晚上十一点才回来。到最后,五六个人就剩下两个,他和李雪源。

    “你去看高山上的雪莲花,它开在攀登者的心头。”在课题组这个团队中,每一个心怀梦想的背包客,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收获最珍贵的礼物——历练

                                                                 第一次成长的里程碑

    这次环境友好知识竞赛的参赛作品“水下风帆发电装置”的前身是课题组参加2011年全国水利创新大赛作品1.0版。2011年3月,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思路。邵老师提出,既然之前研究过“风筝发电”,是否可以引申到“水下风帆发电”?为了尽快确定方案,大家分别查看各类文献,周末在例会上陈述各自设想,一起对可行意见交流探讨,四月底,最终方案出炉。起初,由于分工不细导致的工作紊乱,极大影响了作品进度。五月初,组里推选出李雪源为组长,并开始把工作细化、落实到个人。李雪源负责答辩,王剑锋负责采购配件,延肖何主管装置分工,其他组员各司其职。最麻烦的是采购这方面。王建峰回忆,那些天每天都要跑遍西安各个地方去买零件。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很容易中暑。而最棘手的,还是有些零件在市面上买不到,需要自己加工。

    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是曲江、金花来回跑,到最后一个月,例会由每周一次调为两天一次。大家在会上交流遇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方案。离比赛只有一周的时候,PPT还没有完成。时值暑假,课题组在学校每天都干到深夜。李雪源家在西安,一个女孩子每天赶回家的末班车,最晚的一次回到家已是十二点半了。而延肖何和王剑锋则是直接借宿在金花,每天一早起来就去教研室忙活。准备赴往武汉参加比赛的前一天上午,“水下风帆发电装置”1.0版才最终定型。

    虽然那次比赛得了二等奖,但是课题组的学生都不是很满意自己的作品。这一次项目经历将他们的弱点展现出来——青涩,散乱,低效,组员都意识到自己迫切需要改进,以日趋成熟。

                                                                    不会止步的探索
 
    2012年3月,延肖何偶然从网上得知环境友好知识竞赛的消息,大家觉得“水下风帆发电装置”比较切合主题。便开始着手准备参赛。原本的两个小组并为一组,在这次改组中,有近一半的人退出,而王剑峰等人坚持留了下来,并挑起了大梁。“我不忍心放弃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更明白一个人要有责任心,想想你的离开会给集体造成多大的影响”,李雪源说道。

    定方案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要考虑到所有必需的零件,同时要把支出控制在经费以内。方案完成后,距离复试只剩下两周了,时间十分紧迫。课题组把每天该做的事情写在黑板上,一方面让大家讨论该怎么做,一方面提醒大家抓紧时间,全力以赴。

    课题组对“水下风帆发电装置”1.0版做出了两大改进。一是提高效率,将原本纯机械化的作品加入自动控制功能,主要由自动化学院微电子专业苏旭阳负责电路设计部分。二是完善机械部分。通过材料替换,使得发电装置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如洋流变化)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外,反复检查作品可能出现的小错误并加以改进,使得装置在运作时更流畅无误。

    前往比赛的前一天,课题组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从曲江过来,跟他们一起做模型试验。出乎意料的是,已经完工的装置却罢工了,无法运作。延肖何瞬间绝望,他们没法想象在比赛前夕居然会出现这么个乌龙事件! 冷静下来后,他和其他人把装置彻底检查了一遍,罗列了各种导致作品不运作的因素,并采取解决措施,如扩展流道,减小摩擦,更换不同转速的电机。

    作品改进成功之后,一切后台准备就落幕了。接下来李雪源负责的答辩环节则至关重要,她就像一个前台演员,装置的特性和优点,全靠她把这个“剧本”演绎出来。例会的时候,大家会对李雪源的答辩提各种问题,然后备份出答案。刚开始,李雪源对问题不熟练,回答不够准确流畅,常常遭到组长王剑锋的批评。“最开始会觉得委屈,但是后来也知道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并不是针对人。”

    去比赛的时候,课题组想的并没有抱着拿奖的心思,而是想着可以有机会去看看其他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博观而进取。“在邵老师的组里边,没有一颗功利心,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过程。”李雪源笑道。

                                                         “科技组”兄弟姐妹一家亲

    这次比赛,组长王剑锋由于操劳过度,患病进了医院。在他住院的这段时间,指导老师邵建斌非常关心他,其他组员也很牵挂他的病情。听说他下周就可以出院了,众人都很高兴。李雪源说,王剑锋就是一个中心点,把大家都凝聚在一起。他们三个和许继飞,王漫,孙娜,苏旭阳,谢永涛这些在此次比赛中都倾注心血的组员们就像战友一样,有着与子同袍的兄弟之情。每逢元旦过节,组员就会聚在一起,买菜,烧饭,做火锅,俨然一个小家庭。

    回顾往昔,从大一加入课题组到现在,李雪源他们还只是爬过科研路上的一个小坡,大四意味着各自要选择不同的路,但是所追求的东西一直不会变。他们都衷心寄语,希望课题组的作品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后辈们不要太注重荣誉,以求知创新为根本。而他们自己,会坚持脚下的步伐,直到登上顶峰,采一朵梦想的雪莲。

 


             左起:刘龙飞、王剑锋、李雪源、孙娜、王漫、延肖何、许继飞。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