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总是亲切地称他为“亢爷爷”;他是同事和朋友们口中的“西北翻译王”。2010年11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亢树森教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以表彰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所做出的卓越成绩。
一
美国经济学教授、美籍华人翁绍耳曾这样评价亢教授的翻译:“传情达意,尽美其善。”这也成了亢教授从事翻译工作的一把标尺。
1964年,亢教授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虽然主修文学,但他更热爱翻译。而高中理科生出身的他对物理、数学等学科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日后从事多学科科技英语翻译提供了前提条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用英语学习科学。
1981年和1983年,他曾两次担任中国农业考察团翻译,出访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每到一个国家,他总是和科技人员一道深入田间、牧场和实验室,晚上花大半夜时间整理资料。他流畅的英语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使外国专家把他当作同行,并不只是专职翻译。
每带一批新学生,亢教授的第一句话总是:“搞翻译,首先要爱国。”
1981年6月17日,当他们到达美国农业部时,接待他们的项目官员提交的议事日程上竟写着“中华民国水土保持团”。他当即提出应加上“people’ s”一词并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团”。接待官员却以已印发通知到各单位,不好更改为由拒绝。亢教授丝毫不存姑息之意,根据中美上海公报与之据理交涉,指出官方文件这样写不是小事,而是原则错误。那位官员最后只得一边连忙道歉,一边立即更改并重新印发日程文件。亢教授这种严谨认真的精神和时时处处事事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作风,受到美方人员和我国大使馆人员的共同称赞。亢教授身上无时不闪烁着老一辈人对国家和党的那种质朴情怀,“虽然我和我的家庭因无端的政治问题背了27年黑锅,但是我一心向党的决心和信心却一天也没有变过。我过去是个穷孩子、苦孩子,是党和人民政府救了我,培养了我,我的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
人如其名,亢树森,亢教授像极了一棵扎根于西北黄土地上的树,带着西北人的韧劲和质朴精神,用他的刻苦与努力滋养着自己的根系,生长着,为他热爱的那片土地撑起一片阴凉。
二
与翻译工作相比,教书对于亢教授来说则是一种特别的休闲享受。亢教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前身)从事教学工作。可不久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书教不成了,整天“运动”不断。1972年又因院系调整,他来到了西北农学院,一待就是21年,直到1993年再次回到西安理工大学任教,可不变的是他对为人师这份事业的敬重和对学生的爱。他说,严师出高徒,而不是名师出高徒,做老师就绝不能忽悠学生,要以说书的形式传授最精准的知识。“学生就是来学习新知识的,要允许他们犯错。而老师要少犯错、不犯错,教授真知,就要耐心。”
在他的课堂上,地道的陕西话和纯正的英语竟然和谐地共存。起初,很多学生不习惯这种“亢式风格”,但是渐渐的,学生们爱上了这位一脸和善,脑门圆亮的亢爷爷,润物细无声,无形中被他的“愣娃”劲头、严谨且专注于学术的精神所感染,祖孙两代人平等地交流,之间没有丝毫代沟,课堂上时不时还会飘出阵阵笑声。
亢教授把翻译当做学外语必不可少的一种实践。他说,一本字典等于一个专业,而译本就是教学最好的材料。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坚持以外文原版书和自己的译本为教材。每次上课,他都要背来满满一包的材料。在亢教授的剪报夹里,永远是最新的时事要闻和自己的翻译,“做翻译就要不间断的学习,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必精但是要通晓”。
也许是出于对这位老人的敬重,也许是同学们真心喜欢听他讲翻译,亢教授的课几乎是次次全勤。亢教授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亢爷爷上课时总是笑眯眯的,但是一碰到学术问题他整个人立马紧了起来,一点都不含糊。课堂上,亢教授常常随手就是满满一黑板的译文,一学期下来,我们的笔记都可以抵得过一本教材。最难忘的是在2011年10月的一次科技文翻译考试结束后,亢教授竟然把每个学生的试卷都进行了分析,并且把错误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看着那整整一本子的记录,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说是肃然起敬一点都不夸张。”
有人说亢教授更像一团温暖的火,不拘小节,不摆架子,热情豪爽,走到那里,那里的气氛就会马上活跃起来。
三
73岁的亢教授,思维敏捷,笑声爽朗,每天仍旧忙碌在那个堆满了各式文件和字典的书桌前,有课就上课,没课就搞翻译,他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他说,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忙碌,说明自己还有价值,社会还需要自己,还能做些贡献,出些成绩,这比什么都让他开心。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早期诸多论文的译本都出自亢树森之手,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亢教授家的客厅至今还摆有李振声对他的题词:“浩然正气,豁达高远”。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胡宗锋曾跟随亢树森学习,在回忆亢教授时,他提到一个细节,“记得有一次去拜访他,当时交通不便,没能赶上回我单位的长途汽车,就住在了他家。早上起来时,看到亢教授已经坐在餐桌前,一边等我,一边听《美国之音》”。
记者还了解到,就在亢教授接受采访的前一晚,为赶一份急需的译文,他工作到凌晨两点。
从毕业后到陕西工业大学任职到1993年再次回到西安理工大学,让亢教授欣慰地是理工大的日益成熟。他说:“一个坚强、团结致力于搞教育的领导班子,一支不计名利、教学认真的骨干教师队伍,加上专业的丰富多彩,有了这三点,理工大明天的发展会更好。”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亢教授更多的是向记者介绍他这些年来的各种译本和整理的学习资料,满满两大书橱,有详细标明录音内容的磁带,有各种原版译文和信件等,仅改革开放10多年来,由他翻译、译审、译校的科技论文、书刊等就多达一千多万字,共涉及43个不同学科。同时,他还为40多个不同专业的访华代表团,500多名学者来华访问、讲学担任口译工作。看到那些已经泛黄了的手写稿,仿佛看见了那个挑着夜灯、孜孜不倦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