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经典日志:写给我记忆中的挑战杯
2011-11-28 15:20 陈 杰 

 

    在大连的最后一天,我跟朱虹老师说,挑战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眼看着长大了,孩子却要送人了。

     在颁奖晚会上,我终于被自己的这句话打败了,就在满礼堂的人伸着脖子期待着最后结果,舞台上炫目的光,一点一点把我剥离出去。

    我看到自己又回到教六楼下面和老袁在一起,和小哥、大治在教一楼下不要命的开床子,我看到自己的手被砂轮打到了,出血了用嘴含着,整个人哭笑不得;我看到我们深更半夜和老袁在一起吃盒饭,盒饭壳子是白的,我们的手是黑的;想起我们三个通宵写论文最后睡在实验室;满朱宏路里找链轮时,碰到一个骂我们这群大学生还不如咸阳农民的老板,想起那个愿意帮我们加工的老板和他那个来学校门口堵我硬是问我讨加工费的老板娘;从为买配件穷得吃不起饭的时候,我开始喜欢上吃学校的来福包,一直想到和晚会上就坐我身旁的春哥,为了小哥和大治都能去大连而跟他顶撞起来的事……

    幸好他们都没看到,那会儿我流泪了……

    有一段时间我能感觉自己压力很大,而且开始失眠。我发现自己一点没有底,想了很多套方案也不知道哪个是可行,甚至担忧起我在教育部资助的一万块经费上签了名的最坏后果。我现在还是后怕,崔老师在省赛回来请我们吃饭的时候,说他根本没有想到我们能够把它做出来,甚至在想第二辆车的时候,刘老师怕我想法太多,而我却愣头青地在她的办公室,毫无头脑地强调我们自己贴钱也要做第二辆。写到这里,我真心感谢两位老师,他们一直默许我们的胡来,还支持我们这样做下去……

  还有我的两位难兄难弟,我觉得在大连那句“共进退,同生死”的口号用在我们三个身上实在贴切。我知道我欠他们太多了,自从不能一起保研开始,我就后悔了,我真不该把他们做什么都催得那么紧,不该为了方案吵起架来,我总是偏执己见,不该把我的压力想方设法强加给他们,不该非要做第二辆车不可,更不该拿保研来诱惑他们。大治的外婆走的那天,他没有回去,为了做项目只能在实验室一角流眼泪,我也没有过多地安慰他,哪怕当时我的心里已经翻江倒海,我想这是我一辈子最感动的一晚,这个在我大二那年得了结石痛得快死的时候,抱着我去医院打杜冷丁的兄弟,我想我会记住他一辈子的。前几天我跟着小哥去看他在西安的新房子,其实我满心欢喜,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几个的未来,真心为他高兴,这个在大学里一直和我住一个上下铺的哥们。让我记得最深的是那段装配小车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我看他从睡梦中惊起,他说他做梦都在想一个问题,而且还想出一个解决方法……我当时就看着他发呆了,我多想告诉他我做梦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我就这样摇着头,只是感谢上苍,我在这个离家上千里的地方碰到一个好兄弟。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项目外的人,那就是琼姐,真心谢谢她,我们网上的配件是她帮我们买的。我想有些东西擦拭不去的,她就像我那个自己发明的差速器一样,会永远刻入我的记忆里……

    在这里,我想把给过我们帮助的学校老师一并感谢了,当然崔老师和刘老师我在这儿已经不能用感谢两个字,包括给过我们帮助的奚学长,我衷心祝福他们,在茫茫人海里能够遇到两位恩师,我真的很幸运。还有一开始把我介绍到崔老师名下的何望云何老师,她那句如果缺钱就去找她的话,我想起来就会感动;帮我们加工第一个小车的老袁——袁启龙老师,还有我们的机制课的肖继明老师,在加工方面指导我们,就凭他们能放心地给我们钥匙让我们自己开床子,老师对学生毫无保留的信任,就像师傅对徒弟那种毫无保留的传授,我想在外面可能也就只有我父亲能这样来教我了;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朱宏路、玉祥门的机电市场的一些老板们,他们便宜卖给我们的配件就是对我们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一大支持。
  
    此外,我特别想对一位学校的老师说一声谢谢,那就是我们德高望重的朱虹老师,她是我们团队的指路人。去大连路上,我拿五根火腿肠都换不了老师给她的学生煮的爱心蛋,老师会彻夜指导我们来准备问辩技巧,还有在大连颁奖那晚的聚餐上,得知老师在下届挑战杯要当评委的时候,我醉醺醺跑过去跟老师说,我希望老师继续带挑战杯,只要老师一句话我都会过来帮老师做些事,当时老师用手擦拭去眼里的泪……我想老师能明白我(这个不是她手底下的学生)的心思了,我能体会老师的不容易和对学生的那种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我想老师的不容易恐怕也只有像我这样一步步坚持着走过挑战杯全程的人能够真正体会得出来……

    经历了这段挑战杯的日子,我发现自己抱怨越来越少了,感恩越来越多了。我真的很幸运,在大连和上海能跟许许多多比我优秀百倍的同学同场竞技,无意之中他们身上的优秀把我感应了,我想我会努力,也会慢慢优秀起来。我想用我给机仪学院做经验交流会的那段话来结束这篇日志,也给我的一年多的挑战杯经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最后感谢下自己和那个所谓的悲观完美主义的性格,能让我这样咬着牙从“兴趣”到“责任”再到“感恩”一路坚持了下来……

当然
荣誉的背后
有我们很多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熬夜做设计赶加工时的奋不顾身
在看到一丁点希望时抱成一团的激动
还有
在迷茫前面掉下的眼泪
就像我们的指导教师崔老师经常说的
在别人玩的时候,我们不能玩
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不能睡
别人可以嘲笑我们的失败
但选了这条路我们只能一直走下去……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