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朱虹老师办公室的大门,她正在电脑前专心地看着学生的信息。见我们来到,她热情的让我们围她坐下。没有预期中的严肃,温婉如水而不失干练,这便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
亲切随和
和朱虹老师的谈话是从她现在所带的学生开始的。“你们看,我这个班还有同学要重修补考的,我这个班主任做得不好。”她指着电脑屏上的信息,自责地说。
作为电信091班的班主任,在09届新生报到的最后一天,朱虹老师结束了省科协代表大会后冒雨来到曲江校区,从男生宿舍到女生宿舍,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认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对他们嘘寒问暖,还和家长们交流,为家长们解答疑惑。临走时,朱老师主动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他们。朱虹老师说:“看望报到的新生,是为了消除学生们的陌生感。远离家乡,来到一个新地方,特别是外省的同学,怕他们不习惯。虽然那天天气不好,但我还是和他们见着了”。“朱老师太好了,我从来没想过她会亲自到我们宿舍来,感觉她好亲切好随和。”一位同学回忆第一次见老师时这样说。就这样,学生认识了老师,老师了解了学生。
亦师亦友
三尺讲台上,朱虹老师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传道,授业,解惑。朱虹老师常常在讲课时,穿插一些小片段,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经历、工作上的事、考研的事,还有一些哲理性的小故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朱虹老师给记者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讲课就像妈妈做饭,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口味,才能做出孩子乐于接受的营养大餐。”
课余,老师会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当一个“大家长”的角色。今年元旦,朱虹老师来到电信091班,和同学们一起迎接新年。在班会上,朱虹老师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她用跑调的声音为同学们献上一曲。结果可想而知了,同学们都乐开了花。“学生们不就是想看到我唱歌跑调嘛,那我就唱吧,学生们开心了,我也高兴。我就是要让他们看到我的‘短处’。”老师说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其实,老师的乐理知识比一般学生都好,她是学过小提琴的,不过同学们都不知道。
一个不能少
当记者问老师做班主任累不累时,老师的回答让记者钦佩不已。“累是很累,但是我觉得那很快乐。只是自己对学生爱得太深了,每次见到孩子们毕业远去,心里特别难受,会感觉心也碎成了一片一片地跟着他们走了,要等新的同学进来,才能渐渐释然这种难舍之情。”老师的语气里有淡淡的感伤。
朱虹老师爱着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大家庭”里不许一个孩子掉队。朱虹老师从03级开始做班主任到现在的09级,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们。当朱虹老师了解到自己班上有一个学生在当地办不到生源地贷款的时候,她找到这名学生和他的家长,向他们保证,只要学生愿意学,请相信我们学校,相信我们老师,一定有办法让他完成学业的。
对那些因学习退步而濒临退学的学生,她既严厉又鼓励。她会为了寻找一个补考的学生,在8月酷暑时节,从教6楼一层一层、一个一个教室的挨着找,一路下来,汗水早已湿透衣衫;会为了一个学生的失礼,在深夜带着他去任课老师家,向任课老师赔礼道歉;她对自己班上补考的学生规定:补考一门,早来三天,要求他们班委会对早来学校准备复习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成功之道
记者问老师成功的秘诀,老师谦虚地微笑说:“这些都没啥,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这样。在我看来,要想让学生听你的,首先得让学生相信你”。简单的一句话“让学生相信你”,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朱虹老师办到了。
作为一名班主任,朱虹老师对学生“奖惩分明”,对每年能够进入前五名的同学,老师会给他们礼物,还会特地拍张照片,写一封表扬信寄给他们的父母,让他们父母了解自己儿女在学校的优异表现。
朱虹老师还坚持写“班主任日记”,纪录学生的点点滴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看着他们由幼稚走向成熟,记者称她为“宝贝日记”。从昔日的03级到现在的09级学生,如今的“宝贝日记”已有了5064页,总字数超过了五百万字。记者在感叹朱虹老师的毅力时,也为理工学子有一位这样好的老师而由衷地高兴!
师生情深
朱虹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特别的感情。朱老师办公桌上有一个杯子,上面有一行字“一杯子快乐”。“直到现在,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每次回来看望老师,进来了就给这杯子里续满水,说‘老师,让我倒满你这杯(辈)子快乐’!”
在朱老师的办公室,存放着一份特别的礼物,那是电信091班全体同学为老师出版的一本“书”——印数:仅一册;定价:永久版,无价;版次:2010年9月10日第一版。封面正中央,是一幅“26”字样的“心”形图,以及一颗燃烧的蜡烛,阐释着“只因有您的谆谆教诲,人生路上才得以一次次凯旋”。
学生们爱着老师,虽然毕业了,但仍然心系老师,不会忘了老师的节日——教师节。“这些孩子们每逢教师节,都会回来看我,还像一个个小孩子似的。”朱虹老师笑着说。朱老师随手打开了电脑里存储的学生照片,给记者讲解着照片背后的故事,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幸福。
朱虹老师评价自己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人。作为一个学者,老师是理性的;作为一个老师,她更多的是感性。因为爱自己的学生,所以愿意让感性充实自己,愿意用更平和 、更易于接近的心灵去和学生“心心相印”。
她感动着学生,也被学生感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