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西理工人:沙场初练兵——访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获得者
2010-12-20 12:12 学生记者 高兴 祁萌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我校参赛学生李稳强、田婷婷、梁正(指导教师:郑勐  李言)荣获二等奖。为此,记者走访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同学。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校工程训练中心郑勐老师


    记者:郑老师您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怎样的一个赛事,它主要考察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


    郑勐老师: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是“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赛事之一,是基于我国各高校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平台,为深化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而开展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本届竞赛主题定为“节能增效”,旨在充分体现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重点考核我们大学生在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成本分析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全国58所高校的170余名大学生参赛,各参赛团队围绕主题,完成一套带底阀的圆筒型容器的设计、加工、检测、机器人组装及方案分析的全过程。


    记者:参加大赛有怎样的意义?


    郑勐老师:比赛主要是增强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而开展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能够使他们将工程技术实践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中,对于提高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为他们成为一个未来的具有专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好准备。


    记者:参加比赛前,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


    郑勐老师:工程训练中心在2009年,面向机类和电类专业正式开设了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通过使学生完成一个简单机电项目设计、制造及调试过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009年4月份我们学校参加了在合肥召开的国家级示范主任中心联席会,并取得了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决赛资格。由于首届比赛参赛准备时间较短,因此学校决定从参加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同学中,进行学校代表队队员的遴选。2009年6月份,中心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筛选,确定了15名学生作为全国比赛候选队员。其后,中心组织了由8名老师组成的教师指导组,将学生分成5个组,利用暑假,对同学们进行了机电技术和工程技能的集中培训。并在2009年秋季学期初,在机仪学院、教务处和实验室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校内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其后,根据校内竞赛结果和各参赛学生的表现,经专家评选最终确定了学校参赛队3名队员名单。由于学校未购买竞赛要求的机器人系统,因此,在比赛前夕,学校又组织学生到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机器人系统操控技术的培训。


    记者:我们学校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郑勐老师:由于是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对参加的学校有一定的资格限制(拥有国家级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33所学校可直接获得决赛资格,其他参赛学校需进行省内预赛)。本次竞赛共有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58所高校参加,可以说是强手如林。我校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总分排名第19位,并在阀体泄漏量和配合精度这一关键指标的考核中,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记者:对于加强我校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工作,有怎样的规划呢?


    郑勐老师:工程训练中心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基地,以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工作目标。中心工作的主要方向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强化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工程训练和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强中心的实践教学设备、场地、环境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高水平工程技术综合实践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推进中心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老师的责任更大,要求更高 ——校工程训练中心尚军老师


    记者:尚老师您好,指导学生参加此次大赛,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尚军老师:作为工程技术教学的指导老师,感受最大的就是,必须具备全面的工程知识,以及很好的工程素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充分理解整个知识结构,对待技术问题更加的专业化。“个人知识没有止境”,老师要“真正带好,负责、专心,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去实践。”


    记者:参赛之前,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尚军老师:客观的讲,我们学校作为二类院校,在师资力量上就明显处于劣势,此次在大连的比赛,要求学生在现场完成一部分的技术问题,包括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工艺方案的设计等,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一台学生用来练习的设备,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的准备此次比赛,我们选择组织学生直接到大连培训,从而克服了我们实验设备上的劣势。而在学生方面,由于我们是学生自愿报名,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都处于一个平均的水平,并不是最优的,但他们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肯吃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刻苦辛勤地学习和实践,顶着暑假的高温,一直坚持下来。指导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在工程训练中心一干就是到晚上十一二点,非常辛苦,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 ——参赛同学


    记者:请问你们参加这次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个人能力有怎样的提高?


    田婷婷:这次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非常感谢指导和关心我们的所有老师。准备比赛的过程总是很艰辛,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够,但是总觉得一定要把自己擅长的工作做到最好,于是就专注于技术文档编写,机会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不懈的坚持换来了第一次的初选成功。接下来的就是自身的挑战,有了自信和自己认真的态度最后得到了这次宝贵机会,在中途也因为压力很大想放弃。但是,沈厚平老师一直和我们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不退,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一开始我就只想借这次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个环节,根本没有想过要得什么奖,但努力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我想,无论干任何事,都不要因为索取回报而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做好就行了,并且要做到最好,不轻言放弃。参赛之前和参赛期间的心情都是紧张的,受折磨的。因为有责任,丝毫不能懈怠,只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实在不行,就请教老师,千方百计地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进步了不少。什么别的想法都没有,天天考虑怎么才能做到最好。比赛结束了,想想就是一天一天的认真积累的总和。今天再回想还挺欣慰的,有很多感动,很多汗水。总之,一定要坚持并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


     梁正:这次比赛从去年的八月份准备到比赛结束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在这五个月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但要学好知识,而且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更是寝食难安,直到比赛结束,紧绷的弦才稍稍放松。老师和我们一样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但提高了了个人能力,能自行设计、试验、论证、操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而且有了很好的工程素养和工程意识,亲自体验了一次做工程师的感觉,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团队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努力将每件小事做到最好,最精确。在准备比赛到参赛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大连培训期间,老师非常关心对于身处异乡的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对我们一直悉心照顾,在生活上的小事上总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动陪伴我们坚持认真努力做出成绩。和老师的长时间接触才知道老师对我们学生的重视,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应该更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的耐心指导,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我们在看似枯燥的理论和不敢高攀的机床上找到了自信,同时也培养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自己该干的工作,不要惧怕困难,迎难而上,成功总会不期而遇的。


    李稳强:通过参加比赛,自己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在现场操作时,不但要求准确无误,而且操作时间也要受到限制,压力会很大。但是由于前期老师的耐心辅导和我们的团队学习,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克服了所有困难,坚持到了最后。比赛使我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一套理论体系,再将其用到实践中,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本次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自己还心有不甘,面对清华、浙大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的确有些底气不足,心中难免紧张。不管怎么说,这次比赛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但现场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也培养了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很感谢学校给了这样的机会,也感谢老师的亲切和耐心。希望学校以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在大学这个很好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创造机会锻炼自己,挑战自己,提高自己,让生活充满激情。对于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理工科院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是动手能力相当重要,而本次竞赛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学校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加大赛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