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重生 重生
2019-03-18 16: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171班 刘雅雯 

12月16日下午,在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中,我观看了《重生》这部党史类纪录片电影。《重生》全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这28年的奋斗历程。影片时间很长,但却并不显得无聊,镜头采光漂亮,布景真实,内容生动,拍摄手法灵活。

历史片难拍,难的是拍出有知名度的漂亮作品。1921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更是所有历史片里最难拍的,从几千年中寻找一截同样沉重且充满希冀的时刻十分不易,想要复刻出当时的细节并传给观众共鸣更为困难。于是有些影视作品投机取巧,基于历史背景创作吸引观众,编造一个故事、一群人物,或者一个不存在却吸引人的情节来创作作品。但真正还原历史的优秀知名作品却少之又少。而今观看《重生》时,这部制作精良,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却能抓住人心,让人真正走进这段历史。

国内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像《大国重器》《复兴之路》《钱学森》《1949大迁徙》等,共同特点就是主要人物出镜少,主要靠叙述,它们必须要有好的剧本,才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只是叙述优秀,看几集下来也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念头。而《重生》采用的方式却是情形再现,由实景表演来叙述,属于剧情式纪录片。拍《重生》的导演花了三年时间去拍河西走廊,看《重生》也能品出其中细节的精益求精。历史片难的就是细节把控,每一个节点都会有一个关键的事件,而这个事件中必定会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瞬间,28年历史用五集讲述,难在压缩,又难在取舍。但《重生》把握的关键节点都很好,走向不急不缓。

学习历史时,很多时候我们是断线的,历史事件仿佛一个个散落的珠子,安安静静搁置在原地。而《重生》成功地用一根逻辑线将之穿插完整:为什么党会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成功。观看前,我心存疑惑:党分明是从无到有,由弱小变强大,星星之火化为燎原之势的,影片名字为什么叫重生?看完后,明白了点。虽然集数是五集,但总体架构仍旧是按照老三幕式情节走的,平降升结构。先平:全国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历史揭开新的篇章;再降: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遭到国民党的屠杀,面临生死存亡,长征损失惨重;接着升:国共联手,延安时期承前启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全篇没有一处中国共产党的“死亡”,但重生也并非说的是党的重生,而是一次又一次思想和境遇的重生。几个关键节点将思想的重生描绘得非常到位:一大召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延安时期。思想由弱小接近死亡到星火燎原,表现于这几个节点里,充斥在五集里不显凌乱。由思想牵线将所有事件一一串联,整个纪录片框架紧凑,有条不紊,这是《重生》的独到之处。

很多人不喜欢看这类影视作品,党史纪录片最忌讳的一点就是通篇说教,令人心生厌烦,而《重生》完美避开了这点,用一种平凡紧凑的叙述使观众欣然接受。很多剧情片的硬伤就在于塑造那些光鲜伟大的人物形象会做那些普通人不会做的事:或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或是关注大局不顾自己。这些伟人确实存在,但不是党史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如此高光的时刻,一遍又一遍的夸张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节令人厌恶。有益的东西必须是一把凿开内心冰封海洋的斧子,看了让人有感触才行。《重生》做到了这点,里面许多细节拍出来令人实在感慨: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政治部主任时26岁,贺龙领导南昌起义时31岁,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23岁,习仲勋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时21岁……无数英雄人物,在重生中褪去古板教条,不再是天生伟岸的样子,更多的是平凡有趣,喜怒有常,年少又意气风发,聪慧又心怀希望。这才是一个纪录片应有的叙述,远离而贴近,普通而伟大。

《重生》,重生不仅是民族的重生、党的重生、个人的重生,更是让人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越来越优秀的希望。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使党史不再是一段高高在上,架在党员头顶的教条,而是一段有血有肉,充满风情的浪漫“重生”。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