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至10月8日,随校教授考察团,我先后参观、访问了德国斯特加特大学、斯特加特媒体大学、斯特加特弗老恩霍夫研究所及污水处理厂、苏黎世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在每一个机构逗留的时间虽短,但东道主紧凑的安排、细致的讲解以及自身的观察和体会,使我对德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理念及其人才培养有了初步的了解。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素来以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而闻名于世。在德国,不少高等教育机构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以来,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校发展的楷模。目前德国共有高校391所,其中90%以上为公立院校。这些高校分为三类:实施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综合大学、实施应用技术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少量的职业学院。以下就德国高等应用型教育的理念及其人才培养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受。
理念之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等价值观。德国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人尽其才。因此,不论何种教育,只要能使人得到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就具有同等价值。在这一教育理念引导下,德国建立的是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而不是淘汰机制。比如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学校与专业,而政府则以立法形式保障和鼓励人才成长,使他们在不同领域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德国文理中学(相当于我国重点高中) 的毕业生,虽然已经取得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去上这类学术型大学, 而是去接受3个月左右的职业培训,并去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图成为优秀的工程师。
理念之二:注重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德国高校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大学的学习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以拓展知识面为主,所涉及的课程范围很广;第二阶段为专业课程学习阶段,进入专业阶段学习后,学生有大量的专业模块可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专业模块。
德国高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界的普遍欢迎,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十分注重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占到1/4甚至1/3的比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德国高校设置的课程大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德国高校提供给学生较多实习课时,让学生到公司或企业去实习,并需要取得实习合格证书。为确保学生实习的表现和质量与教学要求相一致,每个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详细的实习计划和评价程序。
理念之三: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应用型科学研究。目前,德国共有180余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是那些缺乏自身研发体系的德国中、小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继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后,应用型科研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增添了又一重要特色。为鼓励双方合作、同时也服务于保持和提高德国科技竞争力的核心目标,联邦教研部于2004年推出并实施了“应用技术大学联合经济界科研计划”,2007年启动“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企业界科研计划”,重点资助电子、通讯、信息、自动化、材料、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等学科的科研与开发,以加快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企业界科研计划”明确要求,科学研究要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为优秀硕士毕业生创造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唯理性的,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比重较小、相对薄弱。基于德国高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及成功之处,我们深感,今后我们高等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实训力度,重视能力培养、重视方法训练、重视实践过程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