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发文《关于批准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我校王磊教授负责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此,本报学生记者对王磊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王老师,您好。请问您在计算机方面主攻的方向是什么?
王磊:主攻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前端的研究,是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技术主要用在信息处理方面。
记者:您的这门课是什么时候,以哪种形式开设的呢?
王磊:这门课是为计算机学院的大四学生作为院级选修课开设的。这门双语课程作为试点,是逐步推进的。因为开设双语课程,对老师的要求相对高一些,除此之外,还有对教材以及这门课的成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不是说什么样的课都适合于开双语的。以后,随着计算机学院双语课程的逐步推进,才向专业基础课,甚至向校级公共基础课推进。
记者:双语课程具体的上课形式是什么样的?
王磊:咱们国家对双语教学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第一,所采用的教材以及授课所用到的教具都应该是英语的。包括我们的课件、作业、实验内容等等,这些都是用英语来表述的,仅仅是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采用部分母语的解释,所以才叫双语。如果全部采用英语或是汉语,就不是双语了。
记者:英语和国语同时要用到,这两点的结合有哪些难处?
王磊:这两点结合最难的就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上,其实对于老师来说,完全用汉语或者完全用英语都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受众的学生,他们能否理解老师用英语表达的对知识的解释(记者:就是说学生的英语水品是参差不齐的)对,平时老师用母语解释,学生还会有一定理解上的问题。如果采用双语,那这种沟通中平衡点的把握就更困难。平常我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知识的解释,可以提些问题或者给些提示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来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反应比较活跃,就是说学生是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那就照着这个进度进行下去。如果学生的反应有点滞后,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了。这种情况在双语教学里面更显突出。因为这里存在两个原因,第一是知识点介绍的节奏有可能会偏快或是偏慢,第二,英语的问题。有些学生的不明白未必是对知识点不理解,而是因为听不懂。如果纯粹用汉语讲,又似乎没有发挥双语教学的特点,这就是把握的难点。当然我们的课件和教材都是英语的,要求学生上课前要预习。讲课过程中,如果老师也全用汉语,有些概念和定义的解释,一些来自国际上的案例,就很难处理。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准备工作要做得相当充分之外,在课堂上对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和把握,更需要老师的经验。
记者:您是怎么控制和把握的?
王磊:一般对一个概念进行完整表述时应该用英语,先给出一个完整的表达。解释过称中,用英语和汉语交互进行。如果这个概念比较简单,那么用英语就可以了。如果比较难懂,那么纯用英语解释,很有可能学生的理解跟不上,一般这时就要采用一些汉语的解释。
记者:这个课程有一个5人教学团队,您对您教学团队有什么评价?
王磊:应该说这个团队非常团结,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教师系列中,两位主讲教师博士毕业,而且都有国外留学经历。作为课程辅导的两位老师都是硕士毕业,其中一位还是在读博士,他们也都是学校选送到校外参加双语教学培养的教师,英语水平都比较高。还有一位老师是工程师,硕士毕业,它主要负责实验辅导。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基础也都非常好,是从计算机学院中抽调出来的一部分精英。我们以后的课程如果再做双语化改革的时候,是不是都能做这样的组队呢?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作为前期,在探索的时候,都是要找一些比较优秀老师来完成,等这些经验都取得了以后,我们再去推广。
记者:这次您的课程获得国家双语课程的称号,您觉得您或者说这个课程的优势在哪里?
王磊:其实在申报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大的信心。组织课程申报材料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课程的总结和对课程发展思路的提炼,可以说, 申报过程就是对课程的一个建设过程。后来再看,在组织课程时,我们的确是向国际上的比较好的水平看齐。教材都是以国际上知名学校的教学内容作为参考。然后就是细心的组织,其实我们这个课程开了两三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我们前期还有一门课,叫做《管理信息系统》,开了两年多,加起来就有5年的时间。从这门前期课程开始,就是根据国际上比较高的水平认认真真地准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管》这门课里面有很多模型或者说教学内容更偏重于管理学的模型。随着现在知识发展和更新,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涵盖了,否则就不能发挥我们IT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所以我们对这门课进行了改进,把《管》换掉,改成了《信》。这就是这门课的演变,也是我们追踪国际课程的发展过程所做的替代。替代后,随着内容的不断的优化和更新,我们教学团队的老师对课程的认识也不断的升华。在后期的申报中,再把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加以提炼,就使课程更完备。这次申报虽然带有一定的机会成分,但也和课程组所有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记者:那么,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吗?
王磊:当然,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首先是在内容的更新上,IT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但教学的内容又是要相对稳定的,如何找到平衡点呢?如果纯教这些最新发展的内容,学生没有基础,接受不了;但如果只教成熟但不代表前沿的知识,学生所学到的内容无法马上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必然使学生失去兴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升?这是一个努力方向。第二点,教学方式,我们现在的教学安排,还是理论讲授加上一部分的实验指导。那么怎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和考核?这是一个问题。第三点,在于课程案例。《信》这门课不仅是介绍原理,还要讲一些成功的案例,把《信》的知识,由原理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去。我们的案例的选择,还不够典型化,这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记者:您今后还会有开设其他的双语课程的计划吗?
王磊:有,咱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我们院也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在走,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教学的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相关的软件设施与硬件的进度没有保持同步。双语教学相对于之前的纯汉语教学好不好?如果说发挥出双语教学的特长,肯定是好的,因为我们要跟随国际化的大方向。要采用好双语教学,就会对老师有更多方面的要求,如何平衡好传统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关系,这是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学院以后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打算,举一个实例,今年陕西省小学生入学的规模还不及大学招生的规模,也就是说,以后上大学的学生会锐减,我们现在这么大的教学规模就会闲置。那么我们势必要接纳更多的留学生,是不是留学生来学习就要学习汉语呢?我们希望是,但不可能。所以要使我们的教学水品国际化,不仅我们的学生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学习一个课程能在国外得到认可,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教学平台能接纳国际上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双语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向。不过双语课要往更基础的课程去拓展,我们不能盲目行动。我们学校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全校都要学习的课程。目前这门课程没有采用双语,我们今年已经开始分级教学,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去修更高层次内容的课程。那么,有计算机基础,同时有英语水平也相对好的同学,是不是就可以去听双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也是我们马上要展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这样做,C语言呢?软件基础呢?随着我们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教学规范的不断完善,就会把双语教学从传统的专业课向专业基础课,最后向公共基础课去拓展,最终真正做到我们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记者:既然双语教学这么重要,以后计算机学院的所有课程都要用双语来教授吗?
王磊:这个我不赞成,虽然说双语教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但这只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目的绝对不是实现全部课程双语化。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之所以采用双语,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阅读国际范围内的资料,把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来使用,因为很多计算机方面资料都是用英语写的。双语课程意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意识,而不是刻意的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