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观考察的基本情况
由学校选派,以我为团长的赴德国、瑞士等5国的“教授考察团”一行26人,于2009年9月22日至10月4日对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参观学习考察。出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培训,明确了出访任务和纪律要求,就参观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与相关专业的教授预先了解,便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次出国考察是我校组织部分教授出国访问考察的第二批,是推动教育的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洲12天的访问考察中,先后参观了斯图加特媒介大学传媒信息中心、包装实验室,斯图加特大学材料工程分析测试中心,斯图加特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生活污水处理中心,瑞士伯尔尼大学等。组织听取了专家的讲解、实地考察和外出参观等活动,安排了周到的生活服务;随团全体成员尽职尽责、相互帮助、旅途愉快、秩序井然;全体成员认真听讲、广泛交流、全面考察、深入思考,完成了考察访问任务,收获颇丰,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参观访问的基本情况是:
听讲解。本次考察较高质量的专题讲解6次,内容主要包括:斯图加特媒介大学传媒信息中心建设和实践;印刷包装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企业的合作;材料的动态性能测试手段和创新的设备功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和生活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污水处理与科研合作新型微生物净化水处理;瑞士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科研资金筹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等宏观方面的情况。
实地考察。考察访问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斯图加特媒介大学传媒信息中心、包装实验室,斯图加特大学材料工程分析测试中心,欧洲阿利亚那火箭测试基地,斯图加特弗劳恩霍夫机电控制研究所机器人研究中心工业机器人和生活机器人,生活污水处理中心,瑞士伯尔尼大学教学楼和爱因斯坦工作过的学院。每到一处,听取介绍、细心观看、不断询问,实地了解和感受各个领域的管理和运行。
文化观光。欧洲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区,我们组织了多次文化观光活动。参观了奔驰汽车博物馆、德国科隆大教堂、瑞士苏黎世湖和伯尔尼古城、荷兰风车村、海牙国际法庭、比利时王宫、布鲁塞尔原子球塔、滑铁卢古战场遗址、游览了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法国王宫)等地,具体了解西欧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庄重的歌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以及优美的田园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主要感受
1.出国考察访问十分必要,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发展与提高质量的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让教授们具有国际化视野至关重要,走出国门进行访问考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项制度应该坚持下去。另外,各学院教授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出国前有的教授还相互不认识,从未打过交道。通过十多天的朝夕相处和一起参观访问,相互交流沟通,一起谈笑风生,一起交流体会,无论在参观考察、专业交流、看风景和购物中的愉快交流,让大家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旅途生活。
2.大家普遍感到西欧的大学自治、自主办学得到充分体现,既坚持传统又勇于创新,政府干预少,大学能按教育规律办学,大学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且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对西欧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重是当前各不同层次高校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大学十分重视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通过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与设施、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设立科技成果孵化机构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形式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复苏、社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使高校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的自治和健康的发展。
3. 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考核与评价体系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国内高校一样,德国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的教师也要定期地接受教学、科研的考核与评估,但考核与评估的方式、方法与国内有比较大的差异。从组织形式上一般成立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执行对全洲高校的教学、科研进行全面评估,而不是完全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社会评估机构制定高校教学、科研评价的导则和标准,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在严格的评估制度下(如评审专家对本校或相关人员评价的回避制度等)由同行专家完成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评估工作。对高校教学、科研的评估结论是高校社会声誉、科研与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家普遍认为德国大学坚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同行评议,坚持职业标准,值得借鉴学习。
4.西欧各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社会环境为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的环境。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平等的和充足的,瑞士伯尔尼大学规模与我校相当,运转经费是我校的十余倍。只有高校的科研投入是通过竞争从国家和其它渠道获得,不同层次的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高等教育的投入从国家政策上保证了国家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是我国应借鉴的重要经验之一,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投入应执行相同的标准,为不同层次高校提供公平的发展空间;而高校的层次与强弱应主要体现在争取科研等竞争性投入的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