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应广大学子强烈要求,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奚广庆教授做客我校“古都大讲坛”,在曲江报告厅作了题为“挑战杯竞赛与社会科学创新人才的成长”报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近十余所兄弟院校的同学及我校同学、相关老师共300多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伊始,奚教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挑战杯竞赛”的相关知识。奚教授对“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开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的独创性与新锐性表征了组织者长远性的战略眼光。
奚教授的讲演很特别。首先,他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当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应当怎样去建设和创新?”接着,他集中讲了三个问题。问题之一,新一代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挑战杯”。他指出,“挑战杯竞赛”就是中国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挑战杯竞赛”的开展是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的召唤;“挑战杯”的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机会和动力。他特别强调,我们存在于一个信息化、创新化、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一种新型的、创新的、团队合作的、注重实践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的现实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学校教育的输出形成巨大反差,复合型人才远不能达到国家需求,精英模式的创新和全局式的创新会是教育模式崭新的发展前景。问题之二,“挑战杯”社会科学作品的成功具有五大精神支柱。其一,认真学习理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工作;其三,用建设性的态度,即勇敢的披露、积极地对待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研究和对待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四,进行团队合作攻关,弘扬协同合作的精神,建立由一定目标连接起来、学科配置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此外,培养科学严谨扎实的学风,坚守学术规范。问题之三,有关参赛作品的选题、社会调查与写作。奚教授认为,选题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知识、见解和眼光,因此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非常重要。参赛选手在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其新颖性和实践性,从具体细微的东西着手考虑。他说:“社会调查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个人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参赛选手应尽量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渠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避免材料累计太多淡化了主题。“写作是将调查成果以一种恰当的相对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告诉同学们写作中语言的生动、流畅会给评审专家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还应注意字数不超过15000字,选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底力求主题的逻辑性更紧密。
此后,奚教授又耐心回答了在场学生的提问,并对现场即将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的广大学子给予鼓励和期望。报告历时两个小时,奚教授旁征博引,专业耐心的讲解令在场人员深深叹服。
此次活动由学生处、校团委、科技处、宣传部、教务处联合主办,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承办。
附:奚广庆教授个人简介
奚广庆,男,满族,1938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博土生指导教师。主要业绩: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政治学概论》、《西方新社会运动初探》;合著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简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发表有《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思想来源初探》、《把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提到新水平》等论文。已培养硕士8名,博士3名。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列主义发展史讲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