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优秀论文选登:育人与治水
2008-11-20 16:09 作者:水利水电学院 朱记伟  西安理工大报

  

    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和共青团工作,并攻读学校水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多来的学生工作和水利专业学习、实践,我觉得育人和治水这两件本毫无相关的工作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就我个人的见解,着重从高校学生工作和水利建设事业的意义、态度、精神、方法、规律等几个方面做一比较和阐述。


    一、育人和治水的诠释
  育人——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育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国家人才的主要储备库。高校必须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环境优势,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治水——说起华夏民族的治水,当从大禹治水说起。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尧命崇地伯鲧领导治水,鲧用“障水法”,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杀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鲧子禹继续负责治水。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吟咏夏禹治水的诗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驯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育人和治水的意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综观五千年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水斗争的历史。但在这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万顷良田被淹没,干百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水利事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水利的建设与治理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抓好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抓好教育有利于子孙万代;抓好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等教育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鉴于此,育人和治水都是千秋伟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治水不当,洪水泛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人性化的育人,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价值观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三、育人和治水的态度、精神
  大禹,是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他忘我无私,一心为公,为立志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精神,体现了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事必躬亲、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人格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作为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奉献青春才华,奉献真诚爱心,为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为营造和谐健康、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为保证同学们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他们身上所闪烁的、呈现出的正是一种大禹精神。就以下几个方面比较育人和治水的态度、精神:


  (一) 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吴越春秋》说,大禹为了治水,无暇顾及成家,以至“三十未娶”,后“恐时之幕,失其度制,……因娶涂山”;至于结婚,又“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婚后4天,便告别新婚娇妻,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以至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这些都表明,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解除百姓的痛苦,达到了因公忘私、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


  社会发展到今天,个人价值的实现往往更多地与经济收益、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大的趋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似乎不太招人喜欢,学生工作是一项量大、工作时间长,内容烦杂, 责任重大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是现实生活中的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突发事件、应急事件的处理需要辅导员及时出现在现场,像众多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心理思想问题调查等繁琐工作,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来进行。而辅导员自身却很难像专业教师一样全身心地工作和搞科研,从而耽误了自身在科研、职称、学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从事学生工作需要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公而忘私、甘为人梯的精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学生无比热爱,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承担这份重任。


  (二) 事必躬亲、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
  《治水必躬亲》文曰:“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治理水患的方法,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像大禹一样,亲自拿着锄头、铲子走在人民前面,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磨得不长毛。


  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所以没有足够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工作中要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学习进退步情况以及近期的思想动态等。只有摸清了底细,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避免教育方法的规章化,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反之,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做“管理和控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学习、生活、成长情况漠不关心,对学生的了解也仅仅拘泥于学生干部的口头汇报和反馈,完全忽略了工作的实质内容,背离了工作的初衷。这样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对学生了解的片面性,而且还容易学生 “迷失”、“掉队”或者“失控”,更谈不上育人了。


  (三)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人格精神
  《墨子》阐述道:“《夏书》曰:‘禹七年水’……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史记》记载,大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大禹正是凭借这种“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道德品格,使他的形象具有领袖和榜样的双重影响力,借以感召大众,凝聚人心。


  古往今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者,思想品德高尚者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一本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职业精神、治学态度、处世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等,都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广大学生工作者只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才能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大学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 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大禹在治水中,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深入实际,注重实效,他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古道、改革父道、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略;并虚心向各民族学习,如当时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取其长,学其技,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治水方法,指导各地治水。


  教育的目的是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条件的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各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和方式,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提供自由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四、育人和治水的方法
  自古治水有堵截和疏导之分。育人也同“大禹治水”,也有疏导和堵截二法,具体表现为规章、规定等约束方法和引导、疏导教育等途径。要做好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必须讲求“堵”和“疏”的艺术。


  一是,“堵截”,既规矩和约束。法是规矩,规矩是来规范行为的。对水,规矩就是堵截,建设坚固的堤防。育人也是一样,也要有堵截,要讲规矩,严格执行规矩!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违反校纪校规以及学生入党、学生干部的培养等问题必须规范、严格管理。要不然一些不好的习气和作风就在学生中滋长,就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二是,“疏导”。“治水须,因势导;育人重,理利明。”传说中,鲧和禹治水。鲧用堵截法,“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失败了;禹继之,用疏导法,采用了“疏顺导滞”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育人过程中,“疏”是指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尤其在学生个人感情、心理问题、不良情绪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方面,要疏通和引导,用浅显易懂的道理,以平等的态度,采取讨论、谈话等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才能接受你的意见,才能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体来说,疏是基础,是堵的前提,有疏,堵才有力;疏也离不开堵,疏中有堵,疏才有效;疏而不堵,疏就显得苍白无力;堵而不疏,也是无法堵得住的。在治水和育人过程中,要把疏与堵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结语
  “上善若水育人,厚德载物教书”。作为一名水利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热爱的我的专业—水利和我的职业——教育。一是,我感觉育人和治水都是伟大的事业,是一项无比荣耀和光荣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责任、挑战、智慧的事业;二是,我感觉跟我一起奋斗在这两项光荣伟大的事业中的同事和同志们,都具有着朴实无华、谦虚和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状态,让我有归属感和和谐感;三是育人和治水这二者都有可以探索和发掘的方法、规律,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是我不断探索努力的源泉,是我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