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简称热动工程,下同)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不久又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2007年度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好事成双!今年适逢热动工程建系50周年,我们不禁要问:50年来我校热动人的面貌如何?热动工程的建设有哪些可喜的成果?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一页页泛黄的记忆,去了解这一片尘封的历史。
一
1958年,西安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正式成立。后几经变迁,三易其名,到1998年方按照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50年的奋斗与进取,使热动工程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 “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推进创新”的专业特色,而我校也成为了教育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的组长单位。
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推进创新——虽只有12个字,却是几代热动人探索、努力,钻研的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老校长田鸿宾教授的带领下,沈晋、李建中、金钟元、崔维志、张潜曾、孙超图、袁清阁等教授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享有盛誉。而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也秉承着一贯的奋斗与拼搏的精神,潜心专研,精心教学。如今,热动工程已有教师37人,(教授1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工程师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2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2名、省部级优秀教师2名,1人担任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就是在这样一支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热动工程载誉神州,桃李天下。
二
我校立足西北,独特的地域分布及50年积淀下来的热动精神促成了热动工程专业建设上的特色。
热动工程一直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应国家设备制造业和水利水电行业的需求,热动工程一直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用研究与探索践行着“知识、能力、精神、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日趋成熟;提高了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
同时热动工程系重视专业建设,多年来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改革与尝试,并取得显著成效。李郁侠教授主持的“21世纪陕西省水利水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水力学》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水利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水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等教学研究项目,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热动人突出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精神。半个世纪以来,为国家水利水电和能源建设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人才,并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校友,如西北电力设计院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志刚、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志桥等。他们在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大型水电厂等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国家能源开发、电力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三
风风雨雨五十年,走过了高峰低谷,我校热动工程已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技术与教学力量,在将来的发展中,如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能源开发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这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我校热动人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发展计划,也为自己量身制定了建设目标,概括下来大致有几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上,深化“知识、能力、精神、素质” 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
2.专业建设上,依托水利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和学校的地域优势,结合水利水电建设与发展要求,促进专业发展。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教育和研究的中心,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国内同类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特色建设上,根据“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推进创新”的传统,在专业建设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建精品课程,编写优秀教材,强化实习与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热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共享的资源。围绕国家制造业和水利水电行业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时间流逝,热动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今天的特色,用敬业的精神培养着下一代。回首过去,他们踏实钻研、形成独有的风采;展望未来,他们实践创新,建设辉煌的未来!正所谓:
辉煌热动五十年,
斗转星移数变迁。
重教育才彰特色,
同心协力普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