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沿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1964年,原北京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前身)因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硅单晶炉、并拉制出硅单晶棒而轰动国内。1972年,学校根据国内外对半导体领域的人才需求和我校在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方面的技术优势,设立了半导体器件与材料专业,1998年发展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我校与本专业相关且已经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有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4个学科。本专业2005年被陕西省授予名牌专业。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能在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三、 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及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高频电子线路、理论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技术基础、半导体工艺原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实践、电力半导体器件、检测与传感技术、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等…。
四、 专业建设:
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中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陕西省新型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已经成为电子工程系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基地。特别是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来讲,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都有机会进入两个基地受到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的培养和熏陶。
五、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高工1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在32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全系所有教工都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在学校讲课比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有近十人获得过校级育才奖。
六、 实验条件:
近三年来,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本科生的基础教学项目建设。现有半导体物理与固体物理基础实验室、半导体器件专业实验室、网络计算实验室、集成电路实验室。实验室有各种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检测分析仪器三百余台(套),折合固定资产约550余万元。这些优越条件,保证了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开出率达100%。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电子工程系计算中心还添置了数十台计算机工作站,并购置了ISE TCAD、MEDICI、CADENCE等大型工程软件,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另外,为加强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
七、 教学管理: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严格执行校院两级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深入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成立课程研究组,规范教学文档的建设和管理,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校内外教学工作的交流,使本专业的课程和实验设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紧密结合。
八、 人才培养:
30多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已为国家输送了千余名本科生,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或相关领域的管理人才。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本专业的毕业生评价是:基础很扎实、动手能力强,专业训练与用人单位需求同步。多年来,本专业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和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