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10-31 11:30   西安理工大报

 

    一、专业建设

    1. 专业历史与成就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原北京机械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是我校创办较早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科)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原机械部重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9年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除承担本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外,还承担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开设的“工程材料” 、“材料及热加工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2. 专业定位与规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和管理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分为金属材料工程、表面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末冶金工程共四个专业模块方向。本专业的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层次定位为:培养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服务方向定位为: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主动适应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优势与特色

    ⑴ 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以“厚基础、宽能力、大口径、强技能”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改革,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⑵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国内外进修与培训及企业实践工作。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稳定、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学和科研骨干的高学历化。

    ⑶ 建立了严格的教授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由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主讲对专业知识要求综合运用性强的相关课程并指导相关课程设计,培养的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强。

    ⑷ 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和教科研工作有成效,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⑴ 构筑了专业课程主体框架。该框架以“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涵盖材料大类的主干专业课程;以更新改革后的“材料学”课程作为衔接专业基础理论与主干专业课程的支柱与纽带课程。

    ⑵ 设置了材料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与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及技能相关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材料力学性能”、“非电量测试技术”等课程。

    ⑶ 设置了满足材料工程实践所需的与材料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相关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装备基础”等课程。

    ⑷ 建设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方面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微机原理”、“模具设计与CAD”、“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课程。

    ⑸ 建设了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为主要对象的一条龙课程设计体系。该体系包括:“金属材料工程设计”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材料工程装备课程设计”与“现代材料工程测控技术课程设计”,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

    ⑹ 设置了反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近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系列课程。如:“纳米材料与技术”、“薄膜材料与技术”、“新型功能材料”、 “新型碳材料”等课程,作为不同专业方向选修的专业特色课程。

    二、师资队伍

   目前在编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有7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6%;有1人入选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机械部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入选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校青年学术骨干。

    三、教学管理

    本专业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习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件完备,执行严格。本专业教师曾长期担任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职务,通过经常参加教学和学术会议,同兄弟院校对有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及时报道专业教学信息,学习校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渠道畅通,效果显著。

    四、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1. 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基本素质

    坚持把“两课”学习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师中党员人数100%。本专业学生申请入党人数超过95%。在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科技竞赛中有3人次获省部以上奖励。学士学位获得率93%。

    2.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

    近两届学生体现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重视认知过程的创新意识增强,可以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加大,参加诸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类型活动的人数大比例增加。本专业四级英语累计通过率为76%,六级英语通过率为21%。

    3.社会评价

    本专业毕业生因专业方向明确,综合素质高,尤其是实际工作能力强,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广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每年前来招收毕业生的单位160余家,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以上(2003-2005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0.97%,99.07%和100%)。新生志愿率逐年提高,从2001年开始,本专业已列入省内一本专业招生,录取新生第一志愿率达94%,使本专业新生的入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