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定位
《工程化学》是传递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桥梁信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组织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发展上。(3)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按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目标
以现代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打破传统的模式和结构,做到少而精和简明扼要。引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近年来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增添了表面活性剂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学习并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训练,初步培养以下能力:学会使用手册和工具书,查阅文献与资料的能力;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取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获得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测定数据的观测能力;在观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的能力;选择试剂、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条件的设计实验的能力;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误差表示,综合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多方位教学 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前提下,针对各专业学科特点,增加课堂讲座,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视野,并着重介绍化学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结合点和应用方法。在对学科交叉点的探讨和展望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开发《工科现代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能学到更多的应用化学方面的知识,较好地实现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缩短教师讲课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探索,将《工科现代化学实验》摄制成教学录像。
(3)坚持教书育人 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优先”的理念,要求学生求实、严谨、探索、创新,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提高创新能力。
(4)考试方法改革 在工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平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学生成绩不是以最终考试为准,而是兼顾平时成绩,具体比例为: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5%,专题论文15%,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60%。
4.课程特色
(1)厚基础、宽口径,多方位教学 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时,注意引进新知识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论文撰写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研究,预留了“接口”。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互补 本课程自1999年率先采用了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实验教学录像,建立了“三维一体”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进一步现代化,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化学兴趣。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特点,如化学符号的书写、习题问题讲解、课堂演示实验等,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在工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的内容,将演示实验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强化实验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姚秉华 钮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