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是我校和理学院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它一方面以高等数学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为机械、水利水电等工科专业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旨在培养基础扎实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基于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学生和专业的需求,该课程在经典物理教学中增强现代信息,适度拓展物理学与当代新技术和新成就方面的相关课题。1995年开始在“小范围”“大幅度”地进行了增强近代物理知识的改革实践,1996年加入国家教委跨世纪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1999年面对扩招后学生差异大的形势,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改革;在学时数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以“基本要求”为准绳,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调整物理演示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课程除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外,还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1999年进行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的尝试,2000年始,全体教师全面参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2003年针对扩招后学生的差异及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大学物理课程实行了教师全员挂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2004年大学物理课程完成了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自由选课,同时在实验教学资源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尝试与实践,完成了物理实验的学分制自由选课;十几年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办法,目前已形成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和主动学习的免试与操作考试结合的考核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挂牌教学、学分制改革中,所有大学物理课程教师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毫无保留地传帮带,青年教师虚心求教,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之间的教学讨论,“严谨的教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应用物理系蔚然成风。这种氛围不仅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而且也推动了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全体教师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专项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等几十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2项,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仅2006年在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期刊源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1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ppl.Phys.Lett.”上,其影响因子高达4.308。
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物理系全体教师承担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两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该系通过引进与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高。目前已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共28人,其中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师德标兵。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5人(高工1人)。教授、副教授、高工占25%,讲师、工程师占50%。中青年教师(不包括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0人。
为保持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带头人施卫教授十分注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青、一帮一培养,开展教学活动、示范教学、教学资源共享和参加讲课比赛等形式加快成长进程;通过请教学名师作报告,派青年教师出去进修等多种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多年来,全体教师在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打分中均保持在90分以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对被抽查的三位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优良,多名教师在校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
教学管理
多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大学物理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目前从学生选课到成绩提交实行全程网络化管理,已经上网的资源有: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申报材料,省级教学名师示范教学录像,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大学物理电子教案,大学物理习题与作业,大学物理考题与参考答案,大学物理课程教师备课资料,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预习资料等。课堂教学有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课后作业与实验报告有批改规范,考核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阅卷密封流水作业,这些都为大学物理的有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各项国家、省级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可喜成绩。从应用物理系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来看,近年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获全国一等奖1项,入围奖1项,省一、二等奖4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1篇EI检索,3篇ISTP检索,1篇EI检索源期刊接收。 (马德明)
编者按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了该项工程。2003年至2006年,我校共有13门课程荣获陕西省精品课程。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本报特开设“课程建设巡礼”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