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创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决定投入25个亿,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等。
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质量工程”对学校来说是从外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外因”,但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则取决于“内因”,取决于学校自身能否形成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西安理工大学以创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内化、充实为指导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调动全校积极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通过评建,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健全了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明晰。学校系统总结了建校以来的办学经验,深入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工作任务,凝炼形成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明确了通过 “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特色兴校”工程、“内涵发展”工程和“凝聚力”工程等五个工程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长期实践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注重实践、推进创新”的鲜明办学特色,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质量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实施学分制管理,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专项评估,促进了专业和课程建设;建设了1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学校以“两课堂、三平台、四贯通、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全校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的氛围更加浓厚,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更加强烈。
(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连续几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建设,“三区一园”的校园规划布局全面完成,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校园已经成为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乐园。
(四)评建工作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学生工作、安全稳定、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评建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11月19日至24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学校长期实践形成的鲜明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7年5月,教育部发文,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优秀成绩。
二、巩固评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优秀成绩,但是学校并没有满足,为了巩固学校评建创优的成果,学校对评建过程中以及专家组进校考察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研究解决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将长期形成的、在评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传承发扬。学校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总结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完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的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和各质量环节的监控体系,建立起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一)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突出本科教学的导向机制。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全员育人思想,充分调动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质量;加强行政管理干部和后勤人员自觉服务教学的意识,提高服务的能力和质量。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规范教学运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毕业设计评价、实验室评估和院级教学综合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完善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反馈制度、用人单位反馈制度等,全面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
(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建立教学成果的培育机制。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实施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围绕学分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要,在机械类、电气类、土建类及水利类等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范围。建立自主淘汰机制的专业管理模式,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控制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规模,连续两年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停止招生,保持专业就业良好的局面,提高学校竞争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申报,加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力度,培育出一些重点和亮点成果,带动全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严格审查主讲教师资格,确保主讲教师质量,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坚持青年教师任专职辅导员和到实验室锻炼的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学工作奖励制度,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管理人员进行奖励。
(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校、院、系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岗位职责,尤其要加大系级管理执行力度,切实把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学校还将积极探索、完善实验室、图书馆、工程训练中心等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施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巩固评建成果,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西安理工大学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并开始着手全面实施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2号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二)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深化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1.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总结两年多来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在2年内完成一套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学分制管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将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按照专业大类打通公共基础科和专业基础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专项经费投入,建设培育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形成有重点学科支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2门专业特色明显的核心课程,争取进入国家精品课程行列;组织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创新教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精品教材。
3.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渠道,建立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省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争取成为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和提高学校近年来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资源,推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1.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教授、副教授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士担任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
2.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争取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引进和培养并举,切实做好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定期教学观摩比赛等有效措施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4.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发挥他们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1.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日常教学经费应高于当年学费收入总额的30%,并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学校还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2.不断改革完善各教学单位教学经费分配办法,实行日常教学任务和专项教学任务项目制拨款办法,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教学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五)完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和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外评价机制,形成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评级制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以及教学督导制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