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作品欣赏:心相
2013-11-19 12:03 艺术与摄影学院09级摄影系 王雅欣 

 

  

  

 

  

 

  

 

  

 

  

 

  

 

  

 

  

 

  

    作品简介:

    孩子从出生,他的长相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关注,从小到大会听到“你和你爸爸(妈妈)长的像”这样的话。传统观念中,后代的相貌被大部分人笼统的认为是父母遗传基因的问题,这是不是只是遗传基因的问题?自然的选择造就了人类,人类延续的过程受到了基因遗传与众多因素的影响。成年的子女,继承父母显性遗传基因又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其成长的环境和个人心理成长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会对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为拍摄对象,把关注点放在了父母遗传给孩子显性基因特征上,以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为内容拍摄。拍摄前期交流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他们已经有了惊人的默契和状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拍摄对象之间原有的状态自发的体现出来,使他们成为这组照片的创造者,请他们尝试一种相似而又不同,带有个人特色的典型姿势,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非常谨慎,以确保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本色和特征,用自己理解的形式再现人类相貌的神秘。

 

 

链接1:

        我校学生作品在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

                              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13年10月9日

 

         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09级学生王雅欣作品《心相》喜获银奖。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是中国举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吸引国际和国内摄影家参与最多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赛事和展览。自1981年经中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累计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摄影家近36万幅参赛作品。

 

链接2:

                   相由心生

                                          中国摄影报释藤 评论

 

    何谓心相?心,指心思、心意。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故将思想、情感一切思维活动均称之为“心”,是内在的。相,指质、实质,是外在的。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这段话的大意是:内心的东西,必定在“外”部中得到反映,观赏你的相,就可以了解你的思想情感。故有“心相”之说。

    摄影师王雅欣的作品取名《心相》大抵也有这样的意思,这组照片拍摄的对象是母女,采用类型学的原理,并通过摆拍的形式,让锁定的对象面对镜头,直观地记录下这一瞬间的表情,其实也是环境肖像的一种。

    纵观这些影像拍的倒是十分拙朴,笃定、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看的出来这是胸有成足之作,显然是摄影师和他们进行了沟通、了解,并在取得他们信任的情况下加以完成的。

    在这些影像里,被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的母女,穿着打扮几乎一模一样,而选取的背景也尽可能地趋于简洁、单一,似乎摄影师想要突出画面中人的神态,所以简化了其他一些能够产生干扰的元素,可见其主题“心相”并不仅仅是指外形和内在那么简单,很显然王雅欣是有话要说的,至于说什么,她的表达是否到位,观者透过其影像本身或许能够窥见一二。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的孩子和你长的太像了,简直一个模子刻出的。”一个人的外貌必然有其父母的遗传因子,但是更多的或许是内心的折射和岁月的痕迹。王雅欣在作品阐述里提到了这一点,她坦言拍摄的初衷是想提出基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改变,她企图借助这样的影像,去探寻关于生命本身和人类心灵的诸多疑惑。

    在王雅欣的影像里,母女之间似乎若即若离地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看起来似乎十分和谐、一致、但是却又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距离”,其实这样的距离并不是个体本身的缘由,而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内心的变化。佛家有云:“相由心生”,有好心,才有好相;要想得好相,先应修好心。儒家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和“胸中正,则眸子暸(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理,真实不虚。所以在“像”和“不像”之间,其实就是个体内心的不同之处,虽然十分微妙,但是却能够从拍摄对象的神态和眼睛中看的出来一二。

    摄影师倒是懂得把握此道之人,善于抓住拍摄对象的神情去折射事物的本身面目。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拍摄这组照片,王雅欣恰恰知晓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了个体本身的特性,也谨慎地拍摄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所以整组照片看起来既独立又互相关联,这是颇为成功之处。

    作者取名《心相》,拍的也是相貌和内心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这不仅仅是摄影本身的一种记录,而是超越了摄影本体语言的一种探索了,这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相机在这里成为了她用来研究人类和生命个体的工具,所以这些看起来平静而内敛的影像,表明了王雅欣对于摄影的表现力有自己的自信和把握力,而对摄影的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

    所以“心相”既为摄影师本身的探寻过程,也是一个哲学的命题,这不仅仅是摄影师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同时也给观者透过这种平静的对视,达到自我范畴之外的思索。我想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以及观者之间,其实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立和关联,这恰恰是摄影所能够赋予的微妙所在。

  

            

 

                                          摘自《中国摄影报》11月8日第8版

 

链接3 

              这里的月亮,有人间味

            作者:王雅欣     版主:郑蓉蓉(信息时报图片编辑)

 

    版主:你命名为《心相》的这组作品,主要讲述什么?

    作者:主要是从女性角度,以女性为拍摄对象,以她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为拍摄对象,关注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显性基因特征上的表现。

    版主:有没有什么动因,让你创作了这组作品?

    作者:我发现,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他的长相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关注,从小到大都会听到“你和你爸爸(妈妈)长得像”这样的话。传统观念中,后代的相貌,被大部分人笼统地认为是父母遗传基因的结果,但这真的只是关于遗传基因的问题吗?

    自然的选择造就了人类,人类延续的过程受到了基因遗传与众多因素的影响。成年的子女,继承父母显性遗传基因,又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其成长的环境和个人心理成长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会对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带着这些疑问,我创作了这组作品。

    版主:从画面看,每对母女的表情动作都很相似,你有介入去引导她们吗?

    作者:在拍摄前,和她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们已经有很惊人的默契和状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只是让拍摄对象之间原有的状态,自发地体现出来,使她们成为这组图片的创造者,请她们尝试一种相似而又不同、带有个人特色的典型姿势。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非常谨慎,以确保她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本色和特征,用自己理解的形式,再现人类相貌的神秘。

    版主:你自己如何看这组作品?

    作者:创作过程对我来说,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滑稽愚笨的事情经常出现。摄影对我来说是个感受世界的过程,我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思考很长时间。

    这组作品,我从一开始的好奇,慢慢摸索照片的表现形式,到最后已经完全着迷其中,对我来说,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个人认识和链接这个社会的开始。

 

        本期实验室老师评鉴

    李小舟(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

    《心相》系列影像风格平实、内敛,利用最为简单直接的“合影”式的拍摄手法,表现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状态。在这里,照相机成为一种工具,将形式手段简化到最低限度,通过影像深入探讨人性。画面中的母女,保持着较为一致的姿态,一方面令观者在“像”与“不像”中煎熬,另一方面,母女之间若近若远的距离则是此组作品的亮点,如果说两者在相貌、衣着上的相似可以将两个人联系起来,但这方寸间的距离,却又将两人在各自的时空远远隔开。“相由心生”这个词,可以在这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印证,父母给予我们的“相”只是区别于他人的外貌,而真正的“相”正是这组作品的题目,“心相”。

 

            

 

                  摘自《信息时报》2013年9月22日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