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那一方原上(小说《白鹿原》读后感)
2017-06-28 00:26  

 

   书的第一页写着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人物,土地,事件,总是交织在一起,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地方会发生不同的历史事件。陈忠实是地道的陕西关中人,在他的身上既有作家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内涵,又有着乡下人的朴实正直,与同时期的路遥,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一样,是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作家,其笔下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以普通农村人的生活经历去描述大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以众多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社会场景来展现一段历史,则对于人物的剖析的深刻程度,对于生活场景展现的真实程度,就能够反映出对应水平的社会历史,这样来分析,《白鹿原》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小说,因为它全景式的展现了关中平原在上个世纪初到中期历史变革。

白嘉轩与鹿子霖

    一幕场景的再现:皎洁月光下的夜幕时分,大地已经完全冷清了下来,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狗叫声,灞河里潺潺流动的水声此刻显得清澈作响,在广阔而又深厚的塬上,除了白鹿村的祠堂外都陷入了一片漆黑,灯火摇晃的祠堂里,老族长白嘉轩带领着众族人朗读着先人留下来的乡约,尽管大家都劳作了一天了,但此刻每个人都聚精会神的朗诵着,那一句又一句早已铭记于心的刻在骨子里的老言。“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这是上个世纪初,发生在渭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在封建王朝时期,除了皇权以及官府的管制外,历史上众多贤人能士制定了各自不同的乡俗礼仪,来约束生活在同一村庄或者同一片地域人们的行为规范,《白鹿原》里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由“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均,吕大临,吕大防于北宋年间所制定和实施,对后世影响极深,为乡村自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白嘉轩是白鹿村里的最后一任老族长,他注定要面对新旧制度的历史冲击,他是乡约不折不扣的信奉者,在书中白嘉轩与祠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乡约里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完全的践行。坚持耕读传家,白嘉轩的孩子们都要在学堂上学,都要接受过白鹿书院朱先生的教育,但面对新式学堂他是抵触的,在白嘉轩的观念里,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读一些四书五经足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足矣,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回到家里经营庄稼,在那个年代除了大城市里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是封闭,人们的思想也是封闭的,而白嘉轩的目光只放在了白鹿原这一方土地。他是坚信勤劳才能致富,生活才能向前,他与鹿三在上个世纪那个农业普遍靠人力的环境里,用艰辛的劳动不光赢来自信,还赢来大多数人们的尊重。在书里,他对后人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是个贱虫。人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谎惶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也不怯了。所以在他的培养下,孝文,孝武,孝义,黑娃,兔娃在务农持家方面都是好手,但过于苛刻的管教方式,在他们长大后,在经历世事后,后人均有了自己一些反抗。他坚持用传统的道德文化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白鹿村里惩治因为赌博,因为吸大烟,而导致妻离子散的男人们,逼他们去把手放进滚烫的热水里戒赌,让染上烟瘾的男人们当着众人的面去吃屎,最后让每个人为这些家庭的妻子和儿女捐助一些钱,众人都表示同意,以乡约治理村庄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再去看些方式,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一部分。他主张以德报怨,在黑娃被抓后,它能够不计较以前的黑娃所犯的错以及对自己的伤害,主动提出要救他,可见其品行之高。

    鹿子霖是中国另一类人物的代表,一方面为人热情,显示着大庄稼主的慷慨大方,另一方面精通世事,圆滑世俗,背地里心眼不少,热衷于各种官职,贪恋女色,胆小怕事,谋求自身安稳。但不可否认鹿子霖有着杰出的办事能力,在白鹿村里,不能没有白嘉轩,也不能没有鹿子霖,明面上相互协助,暗地里都想着为了各自的利益与面子相互争夺。

黑娃与田小娥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放羊,砍柴,拔草,小时候的黑娃调皮,贪玩,是白鹿村里的“孩子王”,长大后便是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私底下和郭举人的小老婆田小娥发生性关系,再到轰轰烈烈的农协运动,砸白鹿村的祠堂,,但同时黑娃的身上又有着敢作敢为,重义气的气概,与兆鹏,以及土匪中的好友们,有着深厚的江湖义气,这种义气在那个年代是很重要,与对父母妻儿的感情不相上下。对于小娥,黑娃的爱是真挚的,没有任何世俗的想法,愿意为其付出任何努力,但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违背,传统的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的,讲究门当户对,鹿三的婚姻由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操办的,白嘉轩也承诺自己将为黑娃物色一个能够持家的女子,对于女人的要求更是严格,所以当黑娃带着来路不明的小娥要求入祠堂时,白嘉轩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后来黑娃成立农民协会后,带着三十六个兄弟聚集到祠堂门外,抡起一把铁锤,把大门上的铁环砸到了地上。他触景生情的想到了年幼时因犯错误被白嘉轩责令跪在祠堂里挨板子,以及后来和小娥被拒绝拜祖入祠堂的屈辱。便把“仁义白鹿村”的石碑和刻着乡约的石碑通通砸掉,这也便昭示着传统社会里的礼教乡约走向了末路。

    陈忠实的笔下的黑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中冷娃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小活泼贪玩,不肯用功读书,后来有被迫于制度的压迫,与小娥生活在原坡的土窑里,本打算靠打土培安稳过日子,但在兆鹏的影响下,在原上风风火火大搞农协运动,国共合作失败后又进入共产党的高官旁当警卫员,在一次战争失败后又在深山老林里做起了土匪,后来接受了招安,成了炮营的营长,共产党从陕北打下来他与孝文共同组织叛变,成了滋水县城的副县长,但最后还是被孝文所害。在后来的日子里,经历人生的种种世事后,黑娃也有了自己的改变,回到原上跪倒在祠堂前,白嘉轩也以自己的博大的胸怀接受了这位浪子,又拜了朱先生为师,潜心学习书里的知识,并且娶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妻子,朱先生说过,黑娃是他教过最好的学生,因为他与别人不一样,别人是读过书之后再去经历世事,这样的效果却不比黑娃,黑娃是经历了世事之后才去读书,才去学习圣贤留下来的至理名言,这样的人生才最终落下了知识与道德的沉淀。

兆鹏,兆海与白灵

    家境富裕的鹿子霖送兆海兆鹏上学堂,白嘉轩送白灵上学堂,再送其分别进城里上学,目的是让其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干一番大事业,做体面的人,能够生活在城里,但接受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新一代白鹿原儿女,与其父辈们的思想早已不同,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更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而他们其实要革命的其实就是自己的父辈那样的地主财主,整本书里他们都是与自己的家庭与这厚重的原在作斗争的,白嘉轩与白灵,兆鹏与鹿子霖都有着巨大的矛盾,他们分别为了各自的革命奔走他乡,从他们的身上也看到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的救国之路。关于关中地区的革命,陈忠实在《白鹿原》创作笔记里写到:我在未来小说《白鹿原》里要写的革命,必定是只有在白鹿原上才可能要发生的革命,必定是只有在白鹿原上才可能发生的革命。既不同于南方那些红色根据地的革命,也不同于陕北的“闹红”;从沉积这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封建道德的白鹿原走出的一个又一个男性女性革命者,怎样荡涤威严的氏族祠堂网织的心灵藩篱,反手向这道沉积厚重的原发起挑战,他们除开坚定的信仰这个革命的共性,属于这道原的个性化禀赋,成为我小说里的最直接命题。新一代白鹿原儿女的革命,是关中地区特有的革命,其中参杂着关中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共同演绎出革命故事。

    白灵与兆鹏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坚定地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最终走在一起,推翻地主阶级,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组织农协运动,焚烧国民党的粮食,在原上秘密召开共产党在陕西的代表大会,传递小纸条谋杀叛变的军官,与死亡常常擦肩而过。在民族的存亡之际,在历史的生死关头,当国民党集中精力在南方山区围剿共产党的红军,致人民于不顾,以兆鹏,兆海,白灵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知识青年,带着无谓的牺牲精神,勇敢的走向街头,走向抗日救亡的第一线。但他们的结局却是遗憾的,白灵在南梁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被极左路线执行者发起的清党运动怀疑成特务活埋了,兆海也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而是被自己国家的人打死,这都是可悲的,长叹之后,重要的是对这些历史悲剧的根源的反思。兆鹏,兆海,白灵,是白鹿塬上走出的真正的白鹿精灵,是中国民族的脊梁。若干年以后的春天,中国已经全面解放,没有了侵犯者,没有了压迫,那个刻着革命烈士的红字的牌子才回到白嘉轩的手里。且不说整个中国,在关中平原数以万计的村庄里,几乎在每个村庄里,都能看到一两家古朴的门牌上挂着“烈士家属”的铭牌,正是这么多人的流血牺牲才造就一个新的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铭记革命先烈,在新的路上,继续前行。

鹿三与朱先生

    鹿三是白家的长工,代表了上个世纪中国普遍还未解放前最苦命,最大众的一批人,因为地比较少或者没有地不得不选择在地主家里打零工或者长工。鹿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本本分分,为人老实正直,勤勤恳恳,做人做事都不会让别人有半点挑剔,白家以仁义之道治家,自然而然与鹿三建立了非同一般的主仆关系,其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亲戚,鹿三与白嘉轩情同手足,肝胆相照,这种关系也成为塬上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和其他人一起的时候又是一个样子,在因过度纳粮而引起的交农运动中,在和尚成为带头起事者之后,问谁还敢做领头人,带领大家从不同的城门进攻,一向沉默不言的鹿三站起来,喊道:白鹿村鹿三算一个。其可见其真性情,有着深厚的正义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老实,替同胞伸张正义的庄稼人,居然用刺刀刺死了自己的儿媳小娥,当得知黑娃和小娥在将军寨犯下的罪后,便无法接受这一切,当小娥又再次“陷害”了孝文,致使白家和自己家的种种不幸,鹿三终于懂了杀心,想用结束了小娥生命的方式结束塬上的这一切祸端。这是《白鹿原》留给我们的悲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再人性解放的路上,小娥成为了牺牲品,因为她只是想和黑娃在一起过日子而已。鹿三也是悲剧的,一生兢兢业业,做事坦坦荡荡,但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外来的女人,做出了连自己也无法接受的事实,最终在良心的谴责渐渐疯掉了,直至死亡。

朱先生的生活原型是牛兆濂,是科举制废除前的清朝最末一茬中举的举人,也是关中学派最后一位传人。关中学派有四句宣言式的语录流传至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单的四句语录就可以感知关中学派的精髓,以及朱先生的精神内涵。朱先生自幼便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赴京赶考之际,为父尽孝不赴公车,拒绝巡抚给予的官职而常年居在白鹿原的南坡下的白鹿书院,以传道授惑解业为主。在众人的眼里朱先生是圣人的化身,书中,朱先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劝说已经“反正”的西安的清兵总督,赈灾年间朱先生作为总指挥自己带着装着干粮的褡裢,烟草种植盛行时禁烟毁罂粟,与众文人宣誓抵抗倭寇,编写滋水县志,还有众多的奇事怪闻等等,朱先生的一生心系黎明百姓,一生作则,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白鹿原上白鹿书院成为最清净的地方,从孝文孝武兆鹏兆海到白嘉轩田福贤,以及众多的滋水县令,甚至于各个军队上的司令,无一不谦虚恭敬地走进白鹿书院。所以在朱先生离世后,当遗体回到运往其家中时,牛车经过的五十里的村庄,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倾巢跪在雪地里,为人民着想的人,人们会记住他,用来概括朱先生的一生,黑娃的那个挽联最合适不过:自信生平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笔下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坐落着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西安,这里有排列整齐,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兵马俑,有着雄伟庄严的大小雁塔,有着保存完好,十多公里长的明城墙,分布于周围田野上大大小小的帝王陵墓更是显示着这片土地历史的厚重与辉煌,这一片土地让世界上多少的国家羞谈历史。在白鹿原写作自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里,陈忠实也借一篇民间文学集成的序文,表述了自己对关中这片土地的理解和体验:作为京畿(ji,指国都以及附近地区)之地的咸宁,随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盛走向自己的历史巅峰,自然也不可避免随着一个个王朝的垮台而跌进衰败的谷底......缓慢的历史演变,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的血液,形成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构。

每一片土地都有它区别于其他地方所独特的文化,在写作的日子里,陈忠实又回到了乡下的祖居老屋,只有在这里笔尖才能触摸到上一代甚至上几代人模糊不清的历史,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生活在所构造的生活场景里,展现的作品才是接地气的,在《白鹿原》里陈忠实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关中这片土地过去的被人遗忘的,至今还在发生的种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方面,有中午田地里传来的融进秦人骨子里阵阵秦腔,声声呐喊都显示着北方人的豪情,有傍晚纳凉时,戏台子里震天动地的华阴老腔。碗碗面里透露着陕西的饮食文化,句句话语里包含着陕西人的个性。还有那村头坐落的关公庙,那不光是人们对与关公大忠大义的敬仰,也包含这希望家人平安庄稼能够风调雨顺的普通愿望,其背后便隐含着一方人对土地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那是求雨仪式开始的地方,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求雨仪式会一直涌向南边秦岭深山老林。历史纪实方面,良田丰收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麦客会聚在原上,麦客麻利的身姿,高高堆起的麦秆,夹杂着庄稼人一年辛劳的汗水,但也有干旱饥荒时,也有过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在这片文明的土地上,不光种植有麦子玉米大豆等普通作物,也一度种满了五颜六色的大烟,令人吃惊。还有可怕的骇人听闻的瘟疫,小说里冷先生医馆前排起了长长的队,几乎家家都有人离去。还有那交农运动抵抗官府过度纳粮交税,最后致使贪官下台,以及万人送别朱先生也都是历史的真实重现,种种生活场景在《白鹿原》里的记录,成为后来本土人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过去的一手资料,使更多的外来人了解到了这片土地,也让白鹿原这一普普通通的地方永久的雕刻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怀念先生

    陕西是文学大省,从逝去的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到依旧坚守在一线的贾平凹,高建群,厚夫等,都是在为普通人民写作的作家,他们为陕西留下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熟悉文学的人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界里的“陕军东征”,这是属于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值得记录的辉煌,先生的《白鹿原》便其中的领头者。陈忠实,从最贫苦的生活中走来,即使高考落榜,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坚持文学依旧神圣,从小学教师到公社主任,从文化馆干部再到作协主席,陈老的一生,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于我们这个时代,他始终在为广大的人民写作,始终在谱写着由上至下最为广阔的生活。时光匆匆,先生走了一年了,四月底,正是白鹿原最美的季节,果园里花儿竞相开放,麦子已经长得绿油油的一片,过几日,塬上的樱桃也快熟了,在这样的日子里,独独留下了这万紫千红的白鹿原以及无数的依旧在这块土地上续写历史的人们,这一片土地失去了它最为骄傲的儿子。斯人已逝,留给我们的精神和风骨是不朽的,我们要继承的就是学习先生的做人做事,学习先生的人生信仰,成就不悔的人生。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