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大学六渡修·智慧篇·中道
2016-03-11 23:43 水利水电学院工131班 杨非非 

 

“中道”是中国人最为上乘的处世智慧,能拥有此种处世智慧的人乃是真正的“万中无一”。因此我以此种智慧作为“智慧篇”的“收官之修”,也作为整个《大学六渡修》的“收官之修”,更是作为整个《大学六渡修》的精神升华。我并不企望大家都能拥有这种智慧,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大家能以“中道”的生活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为自己心灵的“桃园净土”。

“中道”为何?这里的中道并不是中庸,虽然中庸有时候也被称为中道,当然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此处的“中道”即是指释家所提倡的一种生活状态与处世智慧,中道思想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融合,是一种“身在世间而心在世间外”的祥和状态。简单来说,“中道”就是“过不苦不乐的生活”。为何不追求“乐”呢?因为要是一直让你乐一定会把你乐死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去追求“苦”。多有学者说释家思想是悲观而消极的,认为人生本是苦,从而追求“离苦得乐”的生活。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原因除了我上面讲的原因除外,我们还应去思索,既然释家说“离苦得乐”,那是谁在离苦?又是谁在得乐?你可能要说,那不就“我”吗?是我离苦,我得乐。但这样的人心中还有个身心所映射的“我”的存在,以至于说只是为了“我”,那本身就与释家的解脱思想相违背了。因此,我在此强调,所谓的“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是需要极其深广的智慧的,非一般人所能了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最高级阶段。”对此马克思也坦言:“辩证法在佛教徒这里已经达到比较精细的程度。”

何谓“中道”的处世智慧?我分为“不乐智慧”与“不苦智慧”两个部分为大家来进行简略的说明,首先讲说“不乐智慧”。“不乐智慧”的思想核心是“不会因为追求快乐而产生贪着”,因为我们痛苦的根源之一就是无止境的贪着。“不会因为追求快乐而产生贪着”这句话揭示出了快乐的本质应有很多“衍生品”,其中最为主要的衍生品就是我们在追求到快乐的时候希望这种快乐能够永恒从而生起对这种不可能永恒存在的快乐的贪求,由此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因为这个贪着而产生“欲壑难填”的痛苦,而在没有享受快乐的时候却因为这个贪着而产生“求而不得”的痛苦,如此由于这个“因为追求快乐而产生的贪着”而进退皆苦。其次“不苦智慧”的思想核心是“认清逆境苦难的本质而不会去拒绝痛苦”。逆境与苦难的本质有两个:一个是逆境与苦难的本身是“不坚固的”,并没有自性可言,逆境与困难在本质上是有一个过程性的,是有一个时间性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永远存在的逆境与苦难,更加没有人无法面对的逆境与苦难;另一个本质是逆境与苦难本就是我们人生必须要面对的,是人生必须的训练,因为我们必须通过战胜生活之中的逆境与苦难从而获得生活的“本能”与生命的智慧。

由此我们可知,中道就是在生活的“苦”与“乐”中去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我们不仅“不会因为追求快乐而产生贪着”,又可以“认清逆境苦难的本质而不会去拒绝痛苦”,如此去过一种拥有“清静之乐”的生活,而“清净之乐”则是可以与我们永恒相伴的快乐,这就是中道生活的智慧。个人认为,这种“圣人”的生活应是我们大学生去追求的生活,而这个追求的过程却是极其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的。

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如此,我们可得的“心”是什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索。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