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何谓智慧?在中国汉字之中,“智”与“慧”具有不同的意涵,需要分述。对此,我非常赞同《智慧说》中对于智慧的定义:“智者,法用也;慧者,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尽在道中。智者明法,慧者通道。道生法,慧生智。慧足千百智,道足万法生。智慧,道法也。”由此可知,智是对方法的运用,慧是对道理的通达,慧含摄了智,智取之于慧。
智慧的用处为何?我们为何要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因为智慧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于方法的运用与对道理的通达。大学生是否具备智慧,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人缘很好;二是烦恼很少。这是因为有智慧的大学生一定能够处理人际关系于恰到好处,能够非常完美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并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于悄无声息之中消除隐患,故而这种大学生具有非常好的人缘,具有非常广阔的人脉;并且有智慧的大学生一定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与因果,对断除烦恼的方法了然于心,于是有智慧的大学生一定是活的非常快乐的,即使外境如何,他们都有方法去平衡自己的心境。如果我们身边有同学每天都是情绪悲观的,那这样的同学他一定就是缺乏智慧的,如果这样的同学没有一颗真诚心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拥有人缘,更不可能具有真正牢固的广阔人脉。
那么应该如何来培植我们的智慧呢?对此,阿拉伯著名的学者阿布尔·法拉治早已给了我们答案:“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识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机,犹如雨水灌溉在荒芜的土地上。”这里说的是“学识”,而不是“知识”,“学识”是对学问与知识进行相互融合之后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观,由此可知,学识完完全全地囊括了知识,并远远胜于知识。而这个用以充实我们灵魂的“最好学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儒释道的处世哲学是为中华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与精髓,其中的智慧是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黄金准则”。儒家重视处世社会哲学辩证法,道家重视出世自然观辩证法,释家则以人的心性为主体,包含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并以出世间法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对此,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主食,一天不吃就会饥饿;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的调味,吃饭不加它就没有味道;释家思想是中国人的果蔬,如果不吃它就没有营养。
的确,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处事原则,这些原则只要我们一个不遵守就会遭到大众的批判,所以说儒家思想是精神“主食”;但是如果我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地踏着“礼”的步伐生活,就会感觉生活非常“累”,并且生活往往会有不顺心如意,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顺其自然与逆来顺受,如此才会“四两拨千斤”一般地将生活中的逆境化解,因此我们需要道家思想这个精神“调味品”去调节我们的生活使其保持平衡并具有生活该有的味道;但是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一定要使得我们的精神高度跟得上我们的物质发展,这样就不至于使得精神跟不上物质的高速发展而脱节从而使得我们成为“物质营养过剩而精神营养不良”的“畸形人”,因此我们就需要释家的“果蔬”为我们提供精神营养。但是从现实来看,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别说精神的“味道调配”与“营养摄取”了,就连精神的“温饱”问题都不能保证,整一个“精神饥荒”的年代。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除我们的精神饥荒而获得智慧?最为直接的“急救方法”就是学习儒释道思想之中的处世智慧。因为智慧之为用即是处世,简单地说,我们要学习实践的智慧即是儒家之中庸、道家之无为、释家之中道。享誉世界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展望21世纪》这本书中提出“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者,唯中国孔孟之道与大乘佛法”的醒世观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我自认为可为大家非常清晰地讲说这三种处世的大智慧,因为我几乎相继用了逾十年的时间去学习儒释道的思想,并且这三种处世哲学本就是我坚持多年的处世方法论,甚感受益无穷。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智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恒常的快乐,它的境况有如目外的景物,永远的宁静。”而我们修学智慧的目的就是拥有永远宁静而恒常的快乐,拥有永远宁静而恒常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