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清净这个词似乎与我们要谈的心灵宁静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清净者更多是说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并非如此。清净是道家的哲学,是“清洁纯净”的意思,是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释家论籍《俱舍论》之中对于清净的解释之一则是“离恶性的过失,断烦恼的染垢”。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出,心之清净的境界是超越了淡定的,淡定是一种心之宁静的外在表现,而清净则是心之宁静的内在要求,这个要求就是道家所谓的“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亦是佛家所谓的“离恶性的过失,断烦恼的染垢”。
那么我们现在就从道家和释家的两个思想层面来分别解说清净的内涵,首先是道家所谓“心境清净,不受外扰”的清净。“心境清净,不受外扰”这句话的前后句实则是因果关系,即“因心境清净,故不受外扰”,那么这个因果关系是如何成立的呢?这里的“心境清净”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淡薄不争的处世态度,由于淡薄不争所以自然就会不受到物欲横流的外界干扰。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在前面讲“寡欲”的部分其实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那么此种处世智慧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其借鉴意义在何?那就是我们在大学中若要精进就务必不能受到物欲横流的外界干扰,但我们不可能不去接触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我们只能从我们的心上下功夫,这即是让我们拥有一颗淡薄不争的处世态度。当然这里的淡薄并不是完全地格除物欲,相反我们还有有一颗积极的心去追求我们应有的物质享受,只是应懂得“知足常乐”;而这里所说的不争也并非是极端消极地不予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不争即是争”的智慧。何谓“不争之争”?就是以不去争取的方法去争取。我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大学的班级有一个“福利名额”,可能班级的不少同学都会通过他们的方式去争取,而你非但没有去争,而且还尽心帮助班级的其他同学去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僵持不下,能决断者是谁也不想“得罪”的,而争取者如果得不到这个福利,最想的还是把这个福利能给你,因为这样不仅没有“便宜对手”,而且还“报答”了你的帮助,于是这个福利就极有可能会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你的头上,而此时班级的其他同学也不会对你“嫉妒恨”,因为你这个名额是通过“不争”的方式“争”来的,在你“争”的整个过程中你不仅没有触及他人的利益,并且还曾努力地维护他人的利益。再举例说,班级有评优,符合评优条件的可能就只有你和另一个同学,而名额却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把这个名额让出去,因为这样你既不会因为争取名额而与同学产生隔阂,更加会使得这位同学在内心深处感激你,那么下次他一定会回报你。好了,关于这个“不争之争”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
我们接着看释家所谓的“离恶性的过失,断烦恼的染垢”。这其实是对于我们大学生“量身打造的守则”,其中“离恶性的过失”是我们行为上的守则,“断烦恼的染垢”是我们思想上的守则,而这两个守则若是都能遵守,我们的心境一定是清净无染的。“离恶性的过失”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我们非常明确的准则,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所谓的“恶性”就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并且无论是多么微细的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都应该做到“离”,具体当然包括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两个方面。“断烦恼的染垢”这个部分由于内容相当之深广,不予详说,然而我们在各个部分的讲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台湾自由写作家林清玄有句名言:“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学生应有的清净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