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宁静”这个词,我们都会非常自然地联想到诸葛亮在其智慧象征的《诫子书》中最始的两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这仅仅八十六字的《诫子书》却用了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明“宁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宁静为君子之所必备品质,为求“致远”者之所必备品质。
对于“宁静致远”这个中华著名成语的意义,学术界对其的解释是“拥有平静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然而,我对此牵强的解释并不同意,并持有自己的观点。我对宁静致远的理解是“安宁的心境能使你的思想境界深远”。为什么我这样理解,因为我认为一个人能否树立远大的目标与这个人的心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要正确理解“宁静致远”的含义就一定要结合《诫子书》的创作背景进行思维。我查阅过详尽的历史资料,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直接目的在于劝解自己“思想早熟”的儿子,恐其心性浮躁不能成就大器而作。所以我们今天要说的宁静致远就取“安宁的心境能使你的思想境界深远”的理解。
为什么说宁静能够致远呢?那是因为当我们的心境能够真正的安静下来后,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清事物的本相与实质而不会落于表面的见解,而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事物实质之后,就会运用我们平静的心境进行进一步地思维,从而我们就可以得出事物的规律,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我认为的宁静致远之所指,而正如复旦大学著名教师陈果所说:“人是有‘贱’性的。我们常常处于拥挤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在相互干扰,缺失了敬意,不断地需要与别人讲话,所以很少跟自己讲话。远离喧嚣是因为对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兴趣,拥挤带来的喧嚣波给了我们闲情、宁静。宁静时,才会以闲情去欣赏生活之美、他人之美。只有当自己不需迫于无奈与别人对话时,才会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对话时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时才生智慧。”
那么如何才称得上内心的宁静呢?美国文学家库柏说过:“无所事事并非宁静,心灵的空洞就是心灵的痛苦。”库柏的这句话就是我首先需要强调的,即内心的宁静绝不是无所事事,一言不发,而使得自己处在一个了无生息的状态,相反这样恰恰说明你心灵的空洞,心灵的痛苦。内心真正的宁静应该是在“身处喧嚣而内心如如不动”的境界,应该是“动中之静”,这才是真正的宁静。而真正内心宁静的人也可能是平时嬉皮笑脸、爱说爱笑、爱蹦爱跳的人,因为宁静是内心的功夫,与外界的表现并不直接相关。
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内心之宁静在当今这个社会真实是既可贵又难得的品质。为什么?因为整个社会是浮躁的,整个大学也是浮躁的,可你要能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拥有一颗宁静的心,那么你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就会获得别人都不能获得的东西,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就是这个“浮躁迷局”的旁观者,你因为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的缘故而没有坠入这个迷局。由于内心的宁静,你就会收获浮躁的人无法获得的人生智慧,拥有浮躁的人无法拥有的幸福人生。
那么宁静的心有何表现?我认为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应该养成三个层次的宁静。最低等的层次应是一种处变不惊的宁静,中等的层次应是一种清洁纯净的宁静,最高等的层次则应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宁静。为了在后文依次为大家解说这三种宁静的层次,分别称之为淡定、清净、忘我。
台湾女作家琼瑶说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要有了这个,也就达到了幸福的境界了。”我在此真诚地祈愿这一天能快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