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这个词我们经常说,但真正能明白这个词意的人却没几个,这是为什么?太常用了,太“简单”了,所以就被我们忽略了。“忍受”这个词中的“忍”和“受”是两个意思,前者是动词“忍耐”,后者是名词“觉受,感受”,而这个“觉受,感受”一般都是由于“外界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痛苦的觉受与感受”。“觉受”是身体上的,“感受”是心理上的,因此我们的忍受也是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双重忍受。好,总结一下,“忍受”就是“对外界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痛苦的觉受与感受的忍耐”。
由此可知,忍受应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吃苦”的精神。俞敏洪说大学要学会“吃苦”和“吃亏”,在前面我讲“利他”的时候讲了“吃亏”,现在“轮到”“吃苦”了。说到吃苦,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难,起码相比较“吃亏”并不难。我们先为大家谈一下忍受的内容有哪些?
正如前面所说的,忍受当然是有“觉受”与“感受”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身体上的觉受”,诸如因天气变化而有的寒冷与炎热,以及身体的饥饿与口渴都是“身体上的觉受”,我们对此都要忍受。举个例子,本来计划明天要外出做公益,可是一觉睡起来却发现天气突然降温,于是索性说:“天太冷了,不去了,下次有机会再说吧。”凡是有了这个念想的人,恐怕今天就一定要在宿舍被窝里度过了,如此本来有意义的一天就这样荒废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毅力忍受外界的寒冷。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对于“觉受”的忍受我们一定要克服的就是我们的“惰性”。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这是因为我们要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与无聊。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到非常舒适。因为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虑而患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而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身患这种“懒惰病”,甚至有些人还是“晚期”,很难“康复”了。而我们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患上这种“懒惰病”?这是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往往每天都在做着自己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而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弊病”,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自己选择的大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自己并不喜欢,甚至更多的是“厌恶”,每天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专业知识学习真是烦透了,这样如何能真正的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不要谈在自己的专业之上有什么建树了。然而我们中国有个好处,人多,大学生也多,这样总有相当多的优秀人才被培养出来。好了,这个问题先谈到这里了。
我们现在来说“感受”的心理上的忍受,我们这个忍受专指心理上的痛苦,由于此种忍受所说极为广泛,那我就以最为典型的“失恋之痛苦感受”的忍受为例来说明。大学生恋爱现象是一个在高校校园内非常常见的现象,而由于大学生恋爱多具有感性主导的不成熟性,故而失恋也成为伴随恋爱现象的一种现象,可是这种现象带给大学生的痛苦却是痛彻心扉的,有些大学生会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精神萎靡,自暴自弃,甚至一些大学生还会因此而做出极为不理智的行为。其实这都是在用自己心理上已有的痛苦在惩罚他自己啊,是极为不理智的啊。要知道,这或许是人生必须迈过的一个“坎”,迈过去了就会更加趋于成熟。有朋友失恋了,痛苦不已,于是问我:“我真心对她,可她却……”于是我对他说:“那你有没有损失什么!”朋友不解,我解释说:“你只要有面对爱情的真心就行,这个就是你的财富,而她只是你遇到的一个可以储存这个财富的‘具体’而已,这个‘具体’没了,还有其他一个‘具体’,可她的损失可就大了。”朋友又问:“可我依然那样的想念她!”我说:“你想念的哪里是她啊,那是你们之间一起拥有过的‘曾经’啊!”朋友听到这里,瞬间懂了,你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