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大学六渡修·克己篇·寡欲
2016-03-03 19:11 水利水电学院工131班 杨非非 

 

一说到“寡欲”这个词,不禁让我想到“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寡欲养生”的古训,可见“寡”是一种智慧,“寡欲”更是一种智慧,因为寡欲可以使我们“获得清净的心灵”。而正如前面我们谈过到的,此寡欲是为“克制物欲”,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所说的寡欲的“欲”主要是指因为贪恋外在物质享受而起的“物欲”。

物欲是毒害整个人类的毒药,对于当今眼界开阔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心中物欲不可谓不炽盛。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是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如聋盲之不辨声色,非其本性使然。”由此可见,过分的物欲会蒙蔽我们的“灵性”,使得我们成为“不辨”音色的“聋盲之人”。经常有人批判当今大学生没了“灵性”,其实根源就在这里。

美国人约翰·格拉夫在其著作《流行物欲症》中提出了“流行物欲症”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就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识方面纷纷丢盔弃甲,丧失了免疫力。”而正如《新周刊》杂志上说的那样“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而我要说的是几乎当今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内心惧怕着这种“不成功罪”未来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从而患上了深深的“流行物欲症”。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会将中国的年轻人分为两种:一种已经做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身心焦虑当属正常,奇怪的是有房子的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着更大的房子,如果周围能有片牧场更好。可如果真能这样,我想整个地球也不够我们中国人用。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对人类来说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生存与思维的基础。然而,过多地沉溺于物欲追求而不追求精神境界,如此一方面会被物欲牵着鼻子走,而缺少应有的精神层次和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单纯追求精神境界而没有物欲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说的是“寡欲”,而不是“灭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只是将“物质需求”作为一个人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而“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我们最高层的精神需求,但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只不过是在一味地“舍本逐末”而已。

《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至知。”所谓的“格物”就是“究竟事物的道理”,这即是我在前面谈到的“大学生需要运用自身的智慧去学会认清事物的本质”,此时我们就会明白“格物”的真正意涵在于“格除物欲”,但我们并没有圣人的境界,“节制”即可,不必“格除”。然而我们依然需要佛家《金刚经》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空相智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明白一切物质变化无常的道理,今天所拥有再多的物质享受也可能因为突然的变故而成为“过眼云烟”,而此时若再没有精神境界的支撑,恐怕其人生将会陷入最真切的“贫穷”。

然而,究其本质我们大学生还是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古人讲,“知足常乐”,而贪欲却是“沟壑难填”的,我们是去寻找常在的快乐呢,还是去终身为无底洞似的欲望买单呢,相信我们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西尼耳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曾提出“节欲论”的利润理论。自此,节欲一词成为经济学的术语,用来指资本家放弃眼前的享乐,即节制眼前消费的欲望。而这种“节欲论”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如果你真的“贪爱”物欲的享受,那就要懂得“节欲”,但“节欲”毕竟是被动的克制,而“寡欲”则是主动的智慧啊!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