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着好奇和探索走进延川的,但走出延川的时候,暗自思忖,延川之行,是一场朝圣之旅。
延川是个神奇的地方,来自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这里是凤华胥踩下大脚印生下伏羲的地方,有伏羲村女娲峰,有滔滔黄河之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行车驶入延川,天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不似印象里的黄土高原的贫瘠昏黄,山坡上都是满坡的枣树,正是枣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当地人告诉我们,挑枣的时候要选择“眼圈红”的。有弧度的是狗头枣,不经处理狗头枣成熟以后味道甘甜后隐隐有苦味。最常见的是酸枣,酸枣个小颜色深红,尝到嘴里却酸中带着涩,大抵是不成熟的原因。同行的伙伴似乎是为了验证老乡的话,偷摘了几颗尝起来。延川的空气干燥,连地上的黄土地都被晒出裂痕,就像一道一道的皱纹,一如为我们苍老的容颜。所幸上面覆着藤蔓,据说这种植物扎根极深,且适于干旱之处,挣扎着开出星星点点的紫色碎花。这最强悍的生命只要不凋亡,如何不绽放?
延川的天空是一片湛蓝,区别于深海的忧郁,这种蓝色让人觉得明丽。一如水洗过的碧色天空里,白云散漫分布,一簇一簇的云或安静不动,或自由飘散。晌午的是时候,还能看到西边的火烧云,红似火,艳似锦。陕北好像白云深处的地方,白得不带一点杂尘,四处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或高或低的山岭上。远远看去,天与山边接壤,这些民居好像落在白云深处,受着上天的庇护,又承载着大地的力量。
拜访文安驿的时候,遇到一位有趣的阿姨。她两条粗粗的辫子从耳后顺着两肩垂到胸前,扎着艳丽的红色蝴蝶结,衣服颜色很绚丽。只是身材略有些娇笑,仔细看应当有五十多岁了,她的衣着搭配本来是稍显怪异的,在这大山里只觉得别致有趣。听说我们是外地来的客人,阿姨为我们唱了一段当地的信天游。声音高亢雄浑,丝毫不亚于当日安塞腰鼓带给我的震撼。然而我如何相信,这能穿透大山趟过大河的声音来源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妪,她的面色还带着黄土高原上普遍的黄土色,那样起劲,那样豪迈。她的信天游带着浓厚的陕北口音,满腹热情从胸腔里喷薄而出,扯着嗓子,昂着头。即使听不懂信天游的内容,同伴们都纷纷被倾倒,自发鼓掌喝彩,闹着要阿姨再来一段。大家和阿姨一起合影,拍视频,阿姨竟然不好意思起来,有些局促地点头,唱了一首当地的陕北民歌。
在延川听了许多陕北民歌,大多都是音色嘹亮,曲调悠扬,据说陕北民歌传于山坡、沟洼与村落之地,世代的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黄河之曲。想象临近山头的村民们吡邻而居却闻声不见面,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唯有遥遥吼上一嗓子。才知你家的山羊觅得了归途,又闻得谁家的狼犬嗷嗷,守护着大山的静谧和安好。时不时地扯上两嗓子,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瞭的见那村村呦瞭不见个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瞭的见那村村瞭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
中午在小程村闲逛的时候,与许多沿途的村民热情地打起招呼。还遇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阿姨看起来四十出头的样子,前额的头发肆意垂下来,穿着素净的衫子。小孩抱着她的肩,笑得很开心。我本闲逛无事,后来遇到当地一个年轻的姐姐一路聊起来。聊起当地风俗,聊起道情说书,聊起秧歌九曲,最后又谈到延川剪纸和布堆画。
“布堆画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一边打量着四周的山坡一边和姐姐聊。
姐姐拢了拢额前的碎发,“旧时候很穷,衣裳破了舍不得扔,便有心灵手巧的妇女用花色好看的布打补丁。”
打补丁大多是用相近或者相同的布为了让补丁不那么抢眼,未想陕北人民反其道而行之,我有些诧异,“延川的布堆画颜色似乎看起来很鲜艳?”
“当然,这布堆画所用的布匹是我们自己织的,从山上自己种的棉麻在空闲的时候织成素色的布匹,用我们自己的法子染成。一层一层的布是用浆糊粘上去的,这种浆糊是自己种的小麦磨成面粉,再用小麦煮成浆糊来粘布堆画。”姐姐的语气里带着自豪感。
······
后来我们聊了许多,从陕北的民窑聊到当地嫁娶风俗,一路走,越走心里越满。同行的小伙伴说,陕北的土地上的人让人感动,在这里感到无端的踏实和亲切。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放开自己,真正地释放心灵。会很轻易地被当地人的质朴和真实打动并深深感染,来到这里才会意外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在为物质生活辛苦奔波,在大山深处,有这么一群人,守着关山万里,围着清水之湾,只听到山风划过的温柔叹息。
梁家河公社的院子上看到主席留下的一句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所谓华夏民族的民族魂绝不只是一段上古的飘渺历史,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奠基。即使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所有人积极追求经济和物质的时代,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最早的淳朴和真善。忙时耕作,闲时纺织,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其中幸福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都需要一片闲暇时光,像我们所见的延川人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的时候,映着火烧云的华彩,和家人邻居一起一起走一走,看看自己居住过的方圆十里,那些翻扬过的尘土里尽是亲切的记忆。走一趟延川,来疗伤,来踩一踩这夯实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