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随着导游一路解说,踏进一个绿映的小院,眼前所见的就是著名的三孔千年古窑了。
这三孔窑洞面东并排而列,互不相通。窑洞大致分为三种,土窑,砖窑,接口窑和石窑。眼前这一古窑应该就是石窑了,多年风雨打磨,它的外面并不光滑。如果轻轻地用手按压,毫不意外就会到有土块成灰落下来。黄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黄土深厚,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有的甚至厚达几十公里。据传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天气潮湿,常有野兽出没,人们在洞穴里过上了群居生活,并且在山峰等容易隐蔽的地方建了窑洞。窑洞既有冬暖夏凉的属性,又能对没有合适攻击器械的原始人提供一点庇护。 所以贫瘠的土地并没有让这片大地上的人颓然挫败,他们利用黄土高原独有的地势,依山而建,凿洞而居,这就是至今保持完好的陕甘宁地带的“穴居式”建筑。
我们所看到的这三孔古窑,建于一千五百余年前的匈奴部落。东汉之后,隋唐之前,陕北多次被匈奴人侵袭,据说,匈奴的稽胡族和青梅族都曾经在这里盘桓多年。而之后,这些古窑又被豪强乡绅的所占据。
这三孔窑洞看起来古老而神秘庄重,外壁是黄土色,土皮已经晒得干且硬,好像北国的冰凌,强硬而一击即碎。“居住生活的重心开始从整个聚落日益缩进个体家庭的住宅之内,最后以门户的发明为标志,使住宅的私秘性得到加强,一改早期住宅相对开放的性质。”这是一位专家对“中国门户文化”的概括和简单评价。窑门是窑洞文化的点睛之笔,我们所参观的这三孔窑洞的窑门更是鬼斧神工一般。
与现今陕北的窑洞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窑门是由六块打磨精致的石头拼成的。这六块石头紧密相连,具有传统的对称美,将整个窑门衬得大方恢弘。这由匈奴贵族所建造的三孔石窑能保存完好至今,恐怕要得益于其窑门的设计。
仔细观察三孔石窑的窑门,门上的青石还雕刻着凹下去的图案。最右边门窑的石头上左边刻着祥云,右边对着波浪水花,祥云属阳代表天,波浪水花属阴代表大地。下面左右的凤和凰一雄一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代表爱情。应该是新婚的居所,看起来倒是很像当时的卧室婚房。
而右边的窑门上雕刻着莲花和武士,分别代表着两种文明。莲花一直是佛教的圣物,《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又有佛祖“步步生莲”的传说,而后莲花演变成释迦牟尼的莲座,莲花一直以高洁而亭亭茎直的形象出现。隋唐南北朝时期,佛家发展繁荣,佛教文化渗华夏本土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神奇的是,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融合大多带着血光和杀戮,可是佛家文化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走入华夏文明,而后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而武士代表着勇猛和好战,这两个武士都是匈奴人的模样,因为当时居住在这里正是匈奴人,这便是草原上的匈奴文化。“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按《史记》中记载,匈奴人起源于夏王朝,而后西迁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 多个民族。因为长期与汉族相对抗,对匈奴人一直存在一些误解。实际上匈奴人勇猛坚韧,世代逐水草而居,军事力量完备,有自己独特的军事装备。
窑洞绝不简单的如同原始人的茹毛饮血一样是一种生存必须。相反这几款千年窑洞 ,打磨精良,布置大方,可见即便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也是极其热爱生活的。 其实无论是千年前的古人也好,还是异族番邦也罢,都是同样的生存理念:上苍厚赐的时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被给予的时候也要靠着勤劳和智慧坚强并且坚持下去。正是祖祖辈辈的人这样执着努力,才使得我等这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苹果的人可以踮一踮脚尖,就离幸福生活这样近,感受这样真实,这才是“高楼大厦平地起”的源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这千年古窑不过是古代文化的缩影,延川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代表。华夏文明自凤华胥始,太极八卦在此推演而成,既然无缘上古辉煌,来看看遗迹亦觉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