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散文集萃:文学的力量
2015-05-29 12:06 王凌云 

   

   一个中年离异的女人,独自照顾植物人父亲、脑中风后遗症母亲十余年,其间,她抚养儿子考上大学,她罹患癌症并最终康复,她将一家频临倒闭的报社起死回生;其间,她著述颇丰,获奖无数,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真心扶持众多追梦的文艺人。她,就是陕西十大孝子候选人——陈若星。

陈若星是老公的朋友,那晚在电视上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的经历与事迹深深打动。从她脸上,我看不到一丝被生活折磨过的痕迹,相反,却是一种比普通人都难得的平静和从容。

爱好俄罗斯文学的她在面对记者时淡淡地说:当我看到托尔斯泰作品中那些更为苦难的人物时,便觉得自己所经历的这些,根本不算什么,和他们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

这让我想起了大约半年前读《看见》时的一个感受。柴静在《新闻调查》曾做过一期关于女囚的节目,那是一些在遭受了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后,被逼杀夫的女人。她在描述一个女囚的经历时,有这样一段细节:“皮带抽在光的皮肤上,噗的一声,……,他从不打她的脸,打得很冷静,反正夜还长,噗,噗噗。”看到这里时,我不寒而栗。面具包裹下的人性狰狞可怖,“冷静”两个字写透了那一刻人性的冷酷无情和人心的绝望无助。书中继续写道:“这些女人结婚大都在七十年代,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出外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

“栽在水泥之中”,我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这是怎样的一种困境啊!身体的束缚总能找到脱困之法,可心灵与思想的束缚呢?就像在密不透风的铁屋中沉睡的人,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孤独的小舟,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有时甚至是连绝望都无法感受得到的蒙昧啊!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那种复杂的心情,有心疼,有怜惜,还有如释重负,几天来郁积心头的阴霾在那一刻烟消云散。看过别人的不幸,才发现,我们接受了太多生活的馈赠与给予,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知足和感恩。

那晚看完陈若星的事迹后,我和老公都嗒坐良久。我想我理解在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时,陈若星表现出的那份通达与淡定。正如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所言“文学是自己的救赎”,文学也同样拯救了陈若星。在最苦最累最困难的甚至无法言说的日子里,至少还有文学给她以温暖的托底,文学让她拥有大爱大真大善,给予她笑对困境,坚持担当,乐观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今天再说文学,或许总脱不了迂腐或者不合时宜的意味,事实上,这是浮躁心态下的武断和偏颇之论。在我看来,百年前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麻木、蒙昧的国人,那时的中国对文学的需求并不比今天更紧迫吧!相反,战火频仍的旧中国,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或许更现实!可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却选择了用文字拯救国人,那是对现实、人性深邃透彻的了悟后的选择。《看见》中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一百多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时代在迅猛向前发展,但我们内心所面临的终极苦痛和困惑从未改变,我们依然在思索着和先辈们相同的命题;千百年过去了,我们除了记住了那些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对手外,我们记住更多的应该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家!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生活有恒,文学不死!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