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成就这本书的梦想让我平凡世俗的生活始终充满着梦想、充满着激情,并在这种梦想和激情的推动下,让我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孤独、一份痛感、一份为自己民族文化献身的激情,并在这种超越功利目的的写作状态下,让自己的思想翻越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使自己的生命走向完美。”这是佤族女作家、两度骏马奖获得者袁智中在其著作《远古部落的访问》后记中的一段话。之所以把它录在这里,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无论我已经是多少次读到它,却都像第一次读它那样感到心灵震颤!我想我和它的作者在心灵的某一个维度上是同频共震的,是同样对生命,对生活,对自我充满着激情,并且渴望用文字表达这种激情的人。
我知道,对于文学而言,我还是一个很远很远的门外汉。至今,我也不能完全确定,我就真的许身文学,或者文学真的能够接纳我这个无知者?但有一点,我很肯定,那便是我热爱阅读,热爱文字,渴望写,也渴望表达,更渴望在感知自我,体验心灵成长,记录个体生命律动的过程中,能够用文字拨动更多人的心弦。这样的念头起于何时?当沉睡的心灵逐渐被唤醒,当对生命生活和对自我的感知逐渐伸向更深广的领域,当一次次阅读到那些震颤心灵的文字时,内心深处某个角落里,“我想写!我要写”的呐喊从最初的若隐若现到逐渐占据整个心房,这样的选择似乎是命中注定,自然而然。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即使相似的经历,相似的体验带来的人生选择也常是千差万别。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书案背后贴着一张他写给自己的字条“我有使命不敢怠”,于是先生即使名动天下,依然勤苦笔耕,毫不懈怠;文章开头的这段文字的作者袁智中先生也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一种潜在的使命,对此我坚信不疑”,于是她放弃轻松舒适的生活,按照心之指引,一次次深入本民族文化腹地,以孕育新生的虔诚投入自己的爱与激情。他们都是热爱文字献身文学,并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也都是不断抗争世俗生活轨迹,自我把控,自主选择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让我敬仰!面对他们,我知道相距岂是云泥,也知道,今生或许我将永远无法追赶上他们的脚步,但我却也感到庆幸,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选择此生与文字作伴,选择以文字记录生命。
其实对文字写作,我并不是一见倾心的,相反,它曾经带给我很多困扰。但这么多年的经历,这么多年不离不弃,相伴相随,我明白,它已成为我生命中最好的陪伴,无法割舍。对它,我没有什么宏誓大愿,也没有太多的家国情怀,我所想记录的不过是个体生命的种种感受。它是自我的,是独特的,但或许因为真诚,因为与我的生命相联结,发乎于心,发乎于情,所以,我也相信,在世界的某一处,一定有人能够感知,感动……
这,便是我的理想!